打造服务“三农”的“第一窗口”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服务“三农”纪实
本刊记者 林晶晶
省直机关如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以下简称省农办)的作法就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倾心服务基层群众,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触角延伸到荆楚大地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努力做服务“三农”的“第一窗口”。
“三万”活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等城乡一体化试点、荆门“中国农谷”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这一系列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正是由省农办提议、牵头并组织实施。
这些重大战略结出累累硕果的背后,正是省农办倾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
组织“三万”活动,开辟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以前的张湾,臭气直往鼻子里钻,到处垃圾堆成山;现在的张湾,环境优美病不沾,感谢党的好温暖……”应城市白杨村的老党员陈培祖用打油诗的形式,讲述着“三万”活动给他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2012年12月初至2013年3月底,全省集中四个月时间,开展了以“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促进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据统计,全省共筹集资金82.2亿元,基本建成了“户有垃圾桶、组有垃圾池、村有中转房、镇有垃圾车、县有垃圾处理场”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建成了一套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的机制,走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
“三万”活动的出炉,正是省农办深入调查、积极参谋的结果。
2012年,在广泛征求了各地意见后,省农办拟定了第三轮“三万”活动的主题,报请省委领导同意后,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几易其稿,于7月份草拟了活动的初步方案。9月初,省农办又组织人员深入到鄂州、黄州、通山等地,实地调研“乡村清洁”工程及整治农村环境工作的做法与经验。经过多轮征求修改意见后形成方案,最终被省委、省政府采纳。而后复杂具体繁琐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等工作,由设在省农办的“三万”活动办公室负责,而省农办全体从始至终全程参与其中。
像此轮“三万”活动一样,从2011年以来,先后在全省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省农办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我省“三万”活动先后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
如今,第四轮“三万”活动马上就要开始,省农办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忙碌筹备中……
打造“中国农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实践
今年1月13日,为期3天的“舌尖上的中国农谷—2013荆门首届优质农产品武汉展销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圆满结束。芭蕉芋、黄秋葵、国宝桥米、谷之初谷物胚芽乳……近百个地方特色产品闪亮登场。农超对接签约仪式会上及会下签约金额30.5亿元,现场销售1080万元。
这一副火爆的产销两旺场景,不仅是荆门农业产业化的名牌效应的展现,也凝聚着省农办致力推进全省农业转型升级的不懈努力。
2011年9月,省农办会同省发改委、科技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建设“中国农谷”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提出了包括主要支持政策在内的6条建议。李鸿忠书记、张昌尔副书记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11月,在《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专题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中国农谷”建设在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省直相关部门实行对口联系。
随后,“中国农谷”的轮廓在省农办的指导推动下不断清晰:
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湖北样板”为目标,全产业、全地域、全方位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努力打造“产业之谷、科技之谷、文化之谷、绿色之谷”。建设“中国农谷”将坚持以工业化为支柱、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实现“三路并进”、协调发展,形成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得益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在时间上,近(2011-2015)力争“中国农谷”初具雏形,远期(2016-2020)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谷’建设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题,它的特征是要素高度密集、创新动能强劲、产业集约发展、核心价值彰显、政策支持汇聚,目的就是要给全省农业产业化探路子、作示范。”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刘兆麟介绍说。
省农办就如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强力推进着“中国农谷”加快发展。先后协调对接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国农谷建设的十大项目政策,策划储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三类重点项目129个,总投资达640多亿元。
今日的荆门市,在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中国农谷”建设高潮迭起。农谷大道景观绿化工程按照“自然、生态、田园、显山露谷”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一条“国内独有、世界一流”的景观长廊初具雏形。隆平高科落户核心区,今年完成超级稻高产示范、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有机稻种植共2000亩,全部获得丰收,其中100亩超级稻核心示范片单产达到910.3公斤……
“‘中国农谷’建设开局良好,‘中国农谷’巨大的品牌和政策效超过了预期……”刚具雏形的“中国农谷”已经吸引了各地来考察的团队,并且好评如潮。
建设大别山试验区,助力老区脱贫致富新跨越
10月29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历时6年追踪、谈判,大别山试验区及黄冈历史上最大工业项目——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尘埃落定。
大别山试验区自2011年2月启动以来,捷报频传,活力迸发。落户孝昌的湖北惠洋电器公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建成后将达10亿元年产值;团风引进钢结构相关项目37个,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12亿元……
视线从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转回到3年前,2010年底,省农办与5个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如何建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赴孝感、黄冈两市调研,形成了以《建设“四个大别山” 告慰百万英烈魂》为题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调研报告。
这份翔实的报告指出,红安、麻城、罗田、蕲春、英山、团风、大悟、孝昌等8县市,贫困人口97.8万人,占区域总人口17.8%;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11元,不到湖北平均水平的70%。
“这是历史的欠账,却是今天的责任!”这份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责成省农办谋划出大别山试验区2011至2020年发展规划,勾勒了“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蓝图,同时确定了“从2011年起的5年内,由省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等10余家省直部门进行专项投入”等10条支持政策。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巡视员丁锋介绍到,为了让蓝图尽快变为现实,省农办协调省直有关部门一月一研究一督办。林业部门在红安举行了绿色大别山启动仪式,向国家林业局捆绑打包申报了大别山生态修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团省委组织开展“十万青年重走大别山”主题活动,从4月开始到7月结束,包括“接力红色希望”老区扶贫行动等系列活动。一个又一个省直部门积极行动、热情参与。
短短的1年多时间,试验区就发生了明显变化。蕲春县赤东镇徐亮村成东立说:“过去对规模化养殖想都不敢想,现在都不愁销路!”成东立曾开过出租车,做过木材生意。去年,建设大别山试验区的消息让他眼前一亮,毅然筹资近千万元扩建蕲春首家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与武汉正大集团实现了产销对接。
大别山脚下的麻城市宋埠镇彭店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试验区建设启动后,该村田成线,棚成排,货车开到地头来,九成农民靠种菜增收住进小洋楼。
如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又爆发出了火般的奋斗热潮。据统计,2012年,试验区初期启动的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97.29亿元,同比增长13.91%;农民人均纯收入5443.25元,同比增长14.77%。
组建工作队,搭建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今年7月初,省扶贫办驻保康县张家沟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沿着崎岖山路,走访大山深处的周德军、胡登鹏等5户贫困户,并送去了1500元慰问金。工作队和群众们亲切地拉起了家常,鼓励他们搬出深山,到堰湾居民点开始新的生活。周德军感动地说:“年内秋收后我们也赶紧搬迁到居民点,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同时,工作队也全力推进堰湾居民点建设,一个崭新的农村社区将于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宣恩县板寮村,省农业厅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通过3年不懈努力,帮助一个落后偏远的小山村完成了科技农业示范园、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全省第一批“宜居村庄”的华丽转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700元……“村里来了工作队,老百姓们笑开颜”成了村塆里的流行语。
据介绍,从2012年开始,由省农办牵头组建了由104个省直机关和中央在汉单位、3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23所大专院校和5家股份制银行的292名干部组成的共90支省直新农村工作队,到77个县(市、区)的9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一支支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像一支支火炬,照亮了大山深处的乡村。
设在省农办的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办公室,就成为负责工作队的日常协调、组织、管理工作的大本营。
在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构成中,有61支是由2家或2家以上的派出单位组成,行业有跨度、单位有区别、分工有主从,工作中难免产生配合、协调方面的种种问题,各工作队与驻点县(市、区)在对接过程中也存在交通、食宿、人事、工作协同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工作队办公室作为联系各省直新农村工作队的枢纽,每年肩负着接待大量接待、协调工作。“我们以各片区牵头单位为主要抓手,片区内问题由牵头单位负责协调,牵头单位协调困难的由工作队办公室负责协调。切实做到了工作队有反映,工作队办公室有回应,积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贺曙光介绍道。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工作队办公室平均每年接待工作队员来访1000余人次,来电3000余人次。基本做到了对待每一位来访人员、每一个来访电话、每一个疑难问题,都有热心、有耐心、有诚心,有解释、有回复、有响应。
此外,工作队办公室不定期组织人员采取抽查、暗访等工作方式,深入工作队驻点村开展实地调查、摸底。年底,由工作队办公室组织各片区牵头单位,对工作队的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评定、评先表优……
正是这些很不起眼却又必须细致入微的工作,保证了党的农村政策在基层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
“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切工作中始终体现和贯穿着服务群众。”省农办的做法实在而有效。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