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熊星星 通讯员 崔建民 张俊莉
7月以来,国网襄阳供电公司运维三班班长娄先义,从未睡过一天安稳觉。白天巡线、抢修,晚上还在工作室进行发明改造。
“都说电力系统数外线工最苦最累,可那才是我的梦想。”1991年,娄先义主动申请,从相对舒适的农电监察调到运行维护岗位。
第一次爬杆就难住了娄先义。扛着一捆导线爬18米高的杆子,他觉得“腿肚子都抽筋了”。灵机一动,他用收线车把导线吊上去,省力省时。从此,大家都用这个办法。
外线工出勤作业,要带上很多设备,又重又不方便,最麻烦的就是三四米长的绝缘棒。又是灵机一动,娄先义将绝缘棒做成折叠的,引得工友交口称赞。
渐渐地,娄先义的一些小创意得到大家认可。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却已获得11项国家专利。“以前我是单打独斗,现在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搞创新。”娄先义说,他经常把课题拿出来,带着年轻人一起研究。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对生产工器具进行了大量革新,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襄阳城郊供电公司一般故障抢修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下降到20分钟以内;突发故障抢修从原来的160分钟下降到40分钟以内。
眼下,“娄先义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这个团队20多人,工作之余聚在一起讨论新点子,试验新方法。
一次,公司接到诸葛亮文化节的保电任务。以往保电,大家都是坐在设备前,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仪表,生怕错过了故障,耽误了备用电源接入的时间。“这种办法太笨,肯定有更好的办法。”娄先义对工作室里的同事说。
几天后,年轻人小龚走到娄先义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在电缆上接一个电容器,再跟喇叭连接起来,电缆故障时,喇叭就自动发出报警声。”
娄先义眼睛一亮,协助小龚尝试设计。图纸怎么画,电容器怎么装……刚从学校毕业的小龚一头雾水,娄先义耐心指导。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设计,保电报警器做出成品。
在娄先义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创新梯队,仅去年以来就获得专利1项,受理专利2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