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人才聚集,世界级产业集群萌发,高质量发展成为武汉城市的鲜明特色。图为航拍武汉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14日讯 武汉奋力拼搏赶超,需要对标先进城市和地区,通过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
上海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品质管理、深圳在创新驱动发展、杭州在文化建设以及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国有目共睹,值得武汉学习、借鉴和对标。
这些先进城市和地区是如何取得丰硕成果的?14日,长江日报评论员分别连线了四省市党报评论员,梳理了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先进秘诀”。
对标上海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品质管理”
强调“四个论英雄”追求“高质量GDP”
连线:解放日报评论员 朱珉迕
经验:
坚持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发展理念强调“四个论英雄”,追求“高质量的GDP”。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筑新的战略优势。拼力赶上人工智能等“风口”。
以制度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让超大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上海是中国GDP总量第一城,转变发展理念,既不唯GDP,也不轻言放弃GDP,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GDP”,提出“四个论英雄”,即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也是上海最大的优势。2018年,出台《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推出100条务实行动,通过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倒逼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着力构筑新的战略优势,努力赶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风口”,并致力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努力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是这两年的重中之重。为此,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1.0、2.0版,在全国首创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并组建市级层面的大数据中心,目前正努力实现所有政府部门公共数据100%归集、按需100%开放共享。
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去年11月,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支持民企“27条”),包括规模为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等“3个100亿”和多项减税降费措施,并强调以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以“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式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制度上推动科技创新。最近几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GDP比例从3.3%提高到4%左右;大力建设张江国家科学城,提升科创中心建设的集中度、显示度。相继出台的人才“20条”“30条”等,则意在提升对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吸引力。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连续多年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务求“像绣花一样精细”。去年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今年,上海已立法在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在“五违四必”整治、架空线落地、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等方面的细致推进,也让“抠细节”成为城市治理的日常习惯。同时,在一颗“绣花心”之余,手握“绣花针”,着力以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手段,促使城市治理精准有效。(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对标深圳
“创新驱动发展”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去做创新
连线:深圳特区报评论部主任 金文蓉
经验: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听到炮声、迎着风浪的人去创新,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更有价值。
持续吸引高端人才。深圳没有多少高校及科研院所,但持续多年大手笔吸引高层次人才,给舞台、给空间、给资助、给政策。
注重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各种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创新。多年来,不断有支持创新的政策和具体举措出台,并落地开花,政府主导创新变为政府服务创新。
发力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支持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为源源不断的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2019年1月2日,公历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深圳市举行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后可能成为惯例,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深圳在创新方面最典型的,是以企业为主体,让听见炮声的人去做创新。
深圳形成了“6个90%”的创新特点: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据统计,深圳201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针对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短板,近年来,深圳将高等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大手笔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高水平大学建设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深圳多年来靠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来吸引人才。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干部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才,这在全国各省市中是首创。2013年至2015年,深圳连续3年引进留学人员增幅超过40%,累计引进“海归”人才超过7万人。
深圳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培育创新市场。2008年,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和自主创新“33条”;其后十余次出台相关政策,提出数百条具体举措,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当前,深圳正在打造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创新链逐步成熟。
近年来,深圳特别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市领导对源头创新极其重视,多次强调“不能只想着爆米花,不想着种玉米”。政府从政策、资金层面对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大力推动,特别是在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引领性领域、关键性课题和卡脖子环节,给予持续有力的支持。同时,深圳在全球招才引智,大力引进尖端人才,设立诺奖实验室。上马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工程,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等,积极寻求从0到1的突破。(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对标浙江
“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良性循环
连线:浙江日报评论员 郑亚丽
经验:
开动脑筋,盘活资源,坐在绿水青山上应该有钱数。
用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制度创新,激发生态建设新动能。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同时推动了乡村振兴。
生态不是管与被管,而是多方协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
“坐在绿水青山上应该有钱数”。浙江多年致力于把“生态资本”转变成“富民资本”,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以“诗画江南”为主题,倾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商贸旅游、红色旅游六大品牌。推进工业经济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低碳化发展,帮助企业在“生态化”过程中降低成本,有利可图。另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遍地开花,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推动了乡村振兴。
用“两轮创新”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新动能。第一只“轮子”是绿色科技创新。如新昌县的传统制药产业转向绿色制药产业,长兴县的铅酸蓄电池产业等,都靠绿色科技支撑。台州拆解业是地方支柱产业之一,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油污、废水、废气……通过技术创新,用机器分离取代燃烧分离,解决了废气问题,企业不但没有经济负担,反而得到升级改造。
第二只“轮子”则是绿色制度创新。由政府为主配置资源,转向由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浙江是最早实施生态补偿、最早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最早开展水权交易的省份,如今,单一制度的创新已转向生态制度体系构建。
生态建设不是哪一家的事。政府、企业、公众既有职能分工又有相互协作,既有各自侧重又有相互制约。政府负有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同时是绿色公共产品供给者、环境污染矫正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秩序维护者、生态硬骨头攻坚者,党委书记往往担任区域治水最艰难最复杂河流的河长。
同时,激励性和约束性政策引导企业承担绿色社会责任、追求绿色产品红利,充分激发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2009年,以用电节约化、出行少开车、提倡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十条“公民低碳绿色生活准则”正式公布,居民的生态消费和政府的生态采购等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对标杭州
“文化建设”以人的文明和创意带动城市文化发展
连线:杭州日报评论部主任 翟春阳
经验:
西湖等自然秉赋在与杭州人的互相拥有中获得文明程度的共同提升
头部企业对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在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中找到文创机遇
以人的素质为中心,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杭州两大文化遗产“西湖”与“大运河”正在越来越美,风景美、建筑美、设施美,服务也美。西湖早已超越了“风景旅游景点”,到西湖边吃饭、喝茶、看书、看展览,成为杭州人新的流行生活方式。自然秉赋为民所用,市场充分竞争,文明经商因之蔚然成风,宰客现象不见。西湖是免费的,它是杭州人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杭州人享用它,也就会自发守护它,自然秉赋与当地人在相互拥有中共同获得品质提升、文明提升。
就文化产业来看,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显著。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文娱已拥有影业、影城、线上售票、视频平台等几大业务,奠定了杭州电影业在全国的地位。在电视方面,近几年来,华策公司出品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何以笙箫默》等一系列热播剧,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网剧、电影、综艺于一体的全国影视行业的龙头企业。除此之外,杭州的宋城还在直播领域大放异彩,已成为直播界的大佬级企业。在电影、电视、视频、直播等方面,杭州都拥有了领头羊企业,这也让杭州成为娱乐文化资源的汇集点。
在拓展文化“走出去”上,杭州依托全球平台,抢抓打造“网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枢纽城市,推动杭产优秀影视、动漫、图书、游戏等核心内容产品走向世界。
在城市文明素质提升上,杭州反复放大“最美效应”,讲“杭州故事”,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最美杭州人”和“礼让斑马线”成为市民日常行为规范。杭州2011年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市民文明有礼、优化营商环境与城市的文化氛围结合起来。杭州还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谋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杭州美术馆、音乐厅和杭州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更多文化新地标,也让杭州成为文艺青年的新乐园。(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
(本组稿件统筹:鲁珊)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