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 武汉正在关注

硚口: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社区居民看病之“痛” “三大专家工作室”打通医联体“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8日05:13 来源: 长江日报

张青松(左)到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帮带”

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马艳工作室”下社区义诊

2月20日,知名老年医学专家、同济医院综合科主任张存泰,携手二十余名同济医院名医,对口帮扶硚口区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济医院专家工作室”成立。

3月5日,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专家、市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马艳,领衔专家团队入驻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康复专科,“马艳工作室”挂牌。

3月13日,华中运动医学先行者、市四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青松,率团队将市四医院的骨科尖板眼“挪”到了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青松工作室”亮相。

2019年新春伊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三大专家工作室”相继落户硚口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济医院、市一医院、市四医院名医团队抱团走进社区。

此前,硚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入驻78名定期坐诊的大医院专家,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了医联体,7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量过30万人次,同 比增长50.76%,区内各医联体单位下转患者人次也同比增长过半。

如何响应2019年国家卫健委关于医联体建设的五点要求——“强化医联体内涵建设,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促进区域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落实配套支持政策”,硚口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出招,以推出三大“专家工作室”为抓手,打通医联体间的任督二脉,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基层,落到实处,上下贯通,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医联体带来的健康红利。

把专家请到家门口

社区群众看名医容易了

3月13日上午,位于居仁门的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门诊室被社区居民们打了围,市第四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青松当天来到这里,以他名字命名的“张青松工作室”在这里正式成立,同时他为社区居民现场义诊。

作为华中地区运动医学的先行者,张青松擅长各种关节疾病的微创治疗,他的号在病友中可谓是“一号难求”。随着“张青松工作室”在汉中中心挂牌,张青松领衔的专家团队将会每周五上午到汉中中心坐诊,辖区居民将有机会与张主任面对面看病。

硚口区聚集着丰富的医疗资源:同济医院、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等4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都集中在这里。专家集聚,名医荟萃。

如何让三甲医院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家门口看名医不再难?硚口区政府有关领导说,大力挖掘辖区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并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精心推出“三大专家工作室”,硚口区期待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社区老百姓就医之“痛”。

硚口医联体建设,首要注重居民健康服务。此次推出的“三大专家工作室”,分别以“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及“运动医学大骨科”这三个专科类为主,选择的是社区老百姓最急需常见的老年病专家、慢病管理专家、康复专家等,以求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便民惠民,群众受益。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处负责人评价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家工作室,集合了三甲医院的核心优质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名医的服务,就医获得感将大幅增强。

转诊双向直通

居民离三甲医院更近了

3月14日,“马艳工作室”的三名医务人员与六角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一同来到社区为居民服务。游艺社区王慧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薛爹爹,长期患有高血压、腰椎疾病,上个月刚刚在市一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腰部疼痛缓解后出院。近日,薛爹爹的腰痛又隐隐发作,听闻家门口有康复科专家义诊,拿着出院小结来到了现场。市一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熊键告诉老人,后期正确的生活习惯与针对性的功能锻炼对于薛爹爹的康复同样重要。六角中心主任罗浩适时向老人介绍现在六角中心有“马艳工作室”,每周二上午市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马艳在六角中心坐诊,届时老人可以带着各项检查资料到六角中心看病,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引导薛爹爹直接在六角中心做住院康复治疗,后期再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习惯指导,享受到市一医院康复科“同质化”服务,同时他的慢性病也能得到家庭医生的管理。依托“马艳工作室”,老人的双向转诊无缝对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能形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的闭合回路,更好地保障老人的健康。薛爹爹当即预约了社区康复病房住院。

硚口区医联体建设上下联动搭建转诊平台,薛爹爹是社区居民受益者之一。近年来,硚口区各医联体单位通过搭建健康之路转诊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医联体内确需转诊的患者,可以优先转至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此外,向下转诊通道保持畅通,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据统计,2018年,硚口区各医联体单位探索互通合作机制,下转患者人次同比增长50%。

全方位帮扶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

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如何让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联体建设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硚口区推出三大专家工作室,就是通过它的示范引领,在医联体建设中打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这一“脉”,推进构建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同济医院专家工作室”的成立,将发挥大医院国家级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检查等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作用,开展影像疑难病例的远程诊断,开通急诊绿色转诊通道并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此外专家团队还将对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支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全覆盖帮扶,指导古田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为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马艳工作室”的建立,通过在辖区内开展儿童脊柱侧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颈肩腰腿痛等功能性疾病的筛查,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扩大社区儿童发育异常及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能力,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社区康复工作室典范。

“张青松工作室”则依托与武汉市第四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关系,汉中中心以市四医院大骨科为平台,通过名医下沉社区定期坐诊、搭建双向转诊平台、对基层医生进行业务培训等服务形式,提升居民的基层就医体验。

当前,硚口辖区内各三甲医院共计下派专家78名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纷纷派出医护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造血能力。

通过全方位的帮扶措施,2018年,硚口区7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达30万人次,同比增长50.76%。

随着基层医改的不断推进,硚口区医联体建设效果已然显现:专家下沉工作基本到位,双向转诊工作平稳推进,人才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建设持续加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得感大幅提升。而医联体双方,也从“好朋友”逐渐成长为“一家人”,医联体建设的含金量更足了,“健康硚口”的网底也扎得更实了。

文:童翔 汤晗 卢士昌图:童汉芳 申燕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