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 武汉要闻

寒假开展地质调查 高寒山区日行两万步 地大师生-20℃祁连山上凿冰取样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02日07:25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肖杨通讯员陈华文

在茫茫的冰雪地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师生们一步步往前挪。脚下冻土层发出一阵细微的咔嚓声,博士生潘钊停了下来,卸下背着的凿冰机,凿开一处圆形的冰洞口。“底下有水!”他兴奋地招呼同组的小伙伴们,一起将冰下的水虹吸上来,小心翼翼流入采样瓶中。

日前,该校环境学院高寒山区水文地质学研究团队孙自永教授等师生8人,利用寒假假期,远赴千里之外的青海,在祁连山中段黑河上游开展了为期20天的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直至临近春节,他们才踏上了回武汉的归程。

日行两万步凿冰取样

“师生们不仅随身负重观测和采样设备,还要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以及狂风的侵袭。”随同考察的李小倩副教授表示,在祁连山开展野外水文地质调查,除了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战胜自然的勇气。

据悉,这次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期间,天气寒冷,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海拔2960—4820米。考察中师生们每天穿着厚厚的户外雪地装,戴好帽子手套出野作业,面临着自然环境和体能的双重挑战。清晨天刚蒙蒙亮,师生们就冒着严寒,驱车在野外进行调查和采样,一直到晚上才返回驻地。野外考察中,往返车程时常超过8个小时。在野外考察区域,很多地方没有路,不是冰雪覆盖就是砾石坑洼,主要的调查路线全部要靠步行,每天高山徒步至少2万步。

在茫茫雪原,带队的孙自永教授总是走在最前面,他把野外当成教学课堂,沿途给学生讲解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或地质现象。据他介绍,神秘的祁连山,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殿堂。与其他研究团队不同的是,此次地大研究团队关注的是更为隐蔽的地下水,探索它在复杂的高寒环境下如何储存、与地表水怎样转化等。

沿250公里河段采集样品

在一般人看来,野外调查是在夏季,这支团队为什么选择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在春节将至的时候?李小倩解释,夏季时,因河水来源丰富,冰川融水、大气降水、冻土层上水等都会干扰对冻土层下水补给的判断。寒冬时,高原的低温凝固了冰川融水、降水径流和冻土层上水的流动,这对研究而言,是不可错失的黄金季节。

祁连山被誉为“河西水塔”,师生们在20天的野外调查中,覆盖了祁连山中段自西支源头至祁连县的黑河上游干流及其子流域,流程约长250公里,确定了冻土层下水的补给地段和形式,获取到了一批珍贵的冻土层下水样品。

孙自永教授介绍,受冻土影响,高寒山区水文地质过程极为复杂和独特,目前,国际上尚未开展过针对高寒山区的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甚至连冻土水文地质学本身都尚在构建之中,因此野外调查显得尤为必要。

据悉,自2011年以来,该团队就开始在黑河上游开展野外科学调查与研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并与中科院合建了一个覆盖面积20多平方公里、水土气生观测要素齐全的试验小流域。8年下来,累计调查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调查路线总长上万公里,采集样品5000余组。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