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频道 > 武汉新闻

新华社关注汉正街: “天下第一街”两度“起死回生”咋回事儿?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5日18:5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武汉1月25日电 题:“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汉正街两度“起死回生”背后的迭代“密码”

新华社记者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

有着500年历史、号称“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历经沧桑,如今依旧活力四射:每天10万多名“打货人”来往穿梭,日均服装交易额达两亿多元,业内估计每年仅男装线上、线下销售量就占全国市场的三成左右。

曾经,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典型一度被关停,作为“脏乱差”批发市场代表又差点被整体搬迁。

汉正街的两度“浴火重生”,背后蕴含着哪些迭代“密码”?

从“投机倒把”到“改革先锋”,首次迭代打造内贸经济“初级版”

这是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李一方 摄

40多年前,在汉正街摆小摊养活家人,还因“投机倒把”坐过牢;40年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改革先锋”的表彰。78岁的郑举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命运会有如此大的转折。

上世纪50年代,在汉正街土生土长的郑举选因双目失明,在家门口摆起地摊,卖过五角星、纪念章,也背着冰棒箱四处叫卖。凭借货真价实、守信经营,郑举选的小生意做得红火,还被同行戏称为“盲侠”。

处在长江、汉水两条黄金水道交汇处的汉正街,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这里曾上演着“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

然而,有着“货到汉口活”之美誉的汉正街,也一度日渐“凋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延福回忆说,当时我国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各类物资供给有限,小到一枚纽扣、一把雨伞,都需要经历从国家下计划--企业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

那个年代,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投机倒把”罪。汉正街所有小商品交易被禁止,个体户也被取缔。

往日熙熙攘攘的汉正街骤然冷清。

“我要养孩子、养老婆,又找不到工作,生计所迫,只好继续偷偷做小生意。”郑举选说,为此,他进过学习班,还被关进看守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决定放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刚从看守所出来不久的郑举选,赶紧向工商部门提交了申请,成为首批103户申办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

“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再也不用偷偷摸摸、提心吊胆。”郑举选说,那时候,生意真是红火,针线、纽扣、打火石都是成堆卖。

这是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继伍 摄

最高峰时,汉正街形成60多个专业市场、30多万种商品的小商品综合市场,每天前来打货采购的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郑举选就成为武汉市的首批万元户、百万富翁。

改革开放后,“买全国、卖全国”的汉正街迅速恢复市场繁荣,成为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代表,成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先行者、试验区。

汉正街 起死回生 天下第一街 【纠错】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