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 武汉要闻

新华社聚焦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1日04:41 来源: 长江日报

据新华社电(记者谭元斌)我国科学家观察到单个流感病毒脱壳及基因组进入细胞核全过程,揭示了相关动态行为与机制。这一进展对于流感研究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发新的抗病毒途径提供了思路。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崔宗强学科组所采取的技术为量子点特异性标记基因组技术和单颗粒示踪技术。

借助这两种技术,他们观察到流感病毒脱壳及基因组入核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发生膜融合,病毒基因组与包膜分离,病毒八个节段的RNA以单体形式释放到细胞质中,单个节段基因通过主动运输机制进入细胞核,入核后的单个节段基因以两种不同的扩散模式运输至复制/转录位点等。

病毒脱壳是指病毒RNA从包裹它的蛋白质外壳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团队负责人说,该研究为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单个流感病毒脱壳及其基因组入核的实时动态过程,对于深入理解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筛选

拉沙病毒入侵抑制剂

新华社19日报道,作为沙粒病毒的一种,拉沙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原,致死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我国科研人员近日成功筛选能够阻断拉沙病毒入侵的抑制剂,对于沙粒病毒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该所肖庚富研究组与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共同完成了此次筛选。

据介绍,拉沙病毒属沙粒病毒科、哺乳类沙粒病毒属,引发烈性传染病拉沙热,被美国疾控中心归类为A类生物恐怖病原。

拉沙病毒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每年约30万至50万人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致死率最高可达70%,幸存者往往也会伴有耳聋等严重后遗症。

该研究为应对沙粒病毒的暴发流行提供了候选应急药物技术储备,为抗沙粒病毒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优化策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致死率达30%,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和治疗。我国科研人员在该病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其防治奠定了基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

取得重要突破

新华社1月20日报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致死率达30%,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和治疗。我国科研人员在该病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其防治奠定了基础。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了解到,华中科技大学和该所联合研究团队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及在胞质中转运、释放的精细动态过程。在研究中,他们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基于量子点标记的单粒子示踪技术及多色成像方法。

据该研究负责人介绍,入侵是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也是很多抗病毒药物设计的靶点。因此,该研究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