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 武汉社会民生

登记捐献1.1万人 武汉遗体器官捐献量居全国前列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4日19:43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黄磊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是否愿意以另外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

在武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遗体捐献的方式留爱在人间。

登记捐献人数逾万人

从2000年开始,武汉市全面开展遗体和器官捐献。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主任骆钢强介绍,截至目前,已登记捐献人数1.1万人,实现捐献2201人。最小的年仅17岁,最大的90岁。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遗体捐献例数目前位居全国前三,每年遗体捐献约300例,仅次于有着30年遗体捐献历史的上海。器官捐献例数去年仅次于器官捐献开展最早的广东,今年有望超过广东。

骆钢强说,武汉的遗体器官捐献和立法在全国开展较早。如遗体捐献,从18年前就开始了,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器官捐献则开展相对较晚,但近几年由于立法部门、红十字会、媒体等的大力推动,进步很快。特别是为了方便全省各地群众遗体捐献咨询、登记,武汉红会打造了详细、便捷的网上登记服务功能。

在汉阳区老年大学,成立了武汉首支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小组,成员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遗体捐献。近90名成员中,上有80多岁的高龄老人,下有50岁左右的中轻人。骆钢强说,这些老人的示范作用突出,促进了武汉市遗体器官捐献的进步。

遗体器官捐献缺口甚大

无私地捐出遗体、器官、人体组织(皮肤、骨骼、眼角膜等),为人类医学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也让众多患者重获新生。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移植器官才能存活,但仅有约1万人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武汉器官移植水平在全国领先。目前,同济医院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台移植手术。协和医院,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台心脏移植手术。武汉地区的心脏和肾脏移植量全国领先,每年约有4万人因苦等救命器官,饱受病痛折磨,有的抱憾离世。

人体器官捐献的前提,是遗体捐献。据估算,武汉市每年需要超过1600具遗体,用于科研、教学和移植,但每年仅能提供约300具遗体,缺口甚大。

骆钢强介绍,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大中南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一医院和武汉总医院,6家具备移植资质的医院和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江汉大学医学院等医学教学科研单位,都对遗体、器官、人体组织有极大需求。

如设在中南民族大学的中国人脑库中心,承担着建立达到国际标准的中国人脑库中心的重任,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每年需要约500具遗体用于取用人脑标本,但武汉市红会只能提供数十具遗体。同济医学院、武大医学院和江大医学院,每年需要的遗体分别为500具、400具和200具,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医学生不得不使用虚拟人体模拟软件练习解剖。

武汉市第三医院每年需要100万至150万平方厘米的皮肤用于移植,但红会仅能提供3万平方厘米。

让更多爱留在人间

多年前,遗体和器官捐献还不为人知,鲜被接受。经过近10年捐献观念的普及,“武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没几个不知道遗体和器官捐献,现在要做的是细节改进和远景规划。”骆钢强说。

骆钢强说,遗体器官捐献必须给予捐献者和家属充分的尊重,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留爱在人间。为此,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接收流程,多次培训医院、医学院和科研机构的遗体接收人员,从如何着装、问候家属,到为逝者默哀、献花、告别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遗体和器官稀有珍贵,对其最大限度的利用也是对捐献者的告慰。骆钢强说,武汉的遗体和器官利用率还不高,尤其是人体组织材料的利用。武汉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正规划建立全国首个全种类医用组织材料库,捐献者的皮肤、骨骼、心脏瓣膜等组织,经同种异体生物材料公司加工后,提供给外伤、先天性残疾和需整形的患者使用,患者仅需支付相应的加工费用。由于该材料取自人体,几乎无排异性,远远优于人造材料。

遗憾的是,受制于“无偿捐献,有偿使用”的尴尬,武汉市迟迟未启动该项目。目前,江苏、江西等地已开始尝试捐献者个别种类组织材料的临床运用。

留爱小组 留爱满人间——走进武汉首个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小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余瑾毅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10月3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汉阳老年大学时,动听的歌声正从三楼会议室中传出。

这是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小组——“留爱小组”的成员们,正在共唱会歌——“爱的奉献”。

汉阳老年大学“留爱小组”创造了武汉遗体捐献的多个第一:武汉首个“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小组”;学员李佩兰是武汉捐献遗体的第一人,她的丈夫张寿龄2006年去世捐献遗体,他们成为武汉第一对捐献遗体的夫妇。

现任组长吴敏介绍,“留爱小组”的成立,离不开一位可敬的老人,同时也是武汉市遗体捐献的最早发起人和先驱者——邹道毅。

邹道毅是武钢集团汉阳钢厂退休干部。早在1995年,他就表示“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但当时“捐躯无门”。他为此奔走上海、成都等地,到上海市红十字会及徐汇区、浦东区红十字会探访,并索要无偿捐献法及相关资料,返回后将所得资料送武汉市红十字会,供武汉市立法借鉴,最终促成了武汉遗体捐献工作于2000年3月正式起步,邹道毅也成为首批6人捐献志愿者之一,志愿者登记卡号为002。

邹道毅是汉阳老年大学学员,在他积极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年学员加入到遗体捐献队伍中来。

2000年,汉阳老年大学学员李佩兰去世,成为武汉捐献遗体第一人。2006年,李佩兰的丈夫张寿龄去世捐献遗体,他们成为武汉第一对捐献遗体的夫妇。

受到李佩兰夫妇感召,2011年11月17日,时任汉阳老年大学校长夏光中、邹道毅等人牵头,10余名汉阳老年大学学员组建“留爱小组”,成为武汉第一个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小组,宣扬“把爱留在人间”。

目前,“留爱小组”成员已由开始成立时的10余人发展至90人,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最年轻的成员只有50多岁。小组成员中,有10对夫妇,并已有8位去世老人实现了捐献遗体的意愿。

2017年11月27日,邹道毅因重症肺炎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享年82岁。家人遵照其遗愿将其遗体捐献给了同济医学院。

邹道毅生前留下亲笔遗嘱——让家属从丧葬费中取出2万元,分别捐给武汉市红十字会、“留爱小组”“爱尔眼库”和居委会党组织。

年近八旬的夏光中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他和老伴都签了遗体无偿捐献协议。他说,在生言死并不容易,但要知道还有很多人等待着器官移植,却没有来源。我们去世后,器官捐献给他人,生命也得以延续。

相关新闻

遗体捐献,需闯“三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余瑾毅

“留爱小组”组长吴敏介绍,捐献遗体有严格的程序,需要本人申请,配偶及子女签字。还需闯三关:心理关、世俗关、亲情关。

首先,捐献者本人要过心理关。吴敏称,多数老人对在生言死十分忌讳。“留爱小组”所做的,就是要宣传,面对死亡时,完成从无奈到奉献的质变。

第二关是世俗关,“入土为安”是传统习俗,更别说死后遗体用来医学解剖,所以要面对世人异样的目光和种种非议。

第三关亲情关最难过,由于配偶和子女难以割舍亲情,往往反对,需要反复做家属的思想工作。2013年,一名唐姓老年学员提出捐献登记,妻子和儿子坚决反对。后来妻子去世,儿子仍不同意。至今,该学员的遗体捐献工作仍无进展。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