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推荐

武汉诗歌节对话郑愁予:武汉是我精神上的归处 将创作《登上汉口》

发布时间:2018-10-21 17:48:41来源:荆楚网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与《中国诗歌》主编阎志现场对话诗歌与武汉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与《中国诗歌》主编阎志现场对话诗歌与武汉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姜正泽)著名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曾因一首《错误》红遍大江南北,红遍半个多世纪,“达达的马蹄”不知曾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也曾让无数人感慨伤怀。

  1948年,少时的郑愁予第一次坐着江轮抵达武汉,写下《爬上汉口》。70年后,游历世界的他乘着飞机回到武汉,开始创作《登上汉口》。一爬一登之间,折射了时代的沧海桑田,昔日少年已白发苍苍,但依然风度优雅、情感丰沛。

  2018武汉诗歌节“中国诗人面对面”现场,在诗人、读者的层层簇拥下,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与《中国诗歌》主编阎志现场对话诗歌与武汉。“我也会说武汉话”,郑愁予一句正宗的汉腔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回忆过往与武汉的情缘,他温情地说,在武汉,自己是精神上的归人,引得读者一阵欢呼。

  武汉是我精神上的归处

  “与武汉的缘分,属于国家民族,也是家庭个人的。”20日,当阎志问及郑愁予对武汉的记忆与印象时,郑愁予如是说。

  他回忆,15岁时,抗战战火纷飞,他与母亲从南京逃难至武汉。乘着陈旧的江轮多日之后,他们终于抵达武汉,却因外国船舰霸占码头,无法登岸。经历漫长等待之后,江轮在夹缝中曲折靠岸,郑愁予终于与母亲“爬上”码头。

  后在武昌中华中学就读期间,他将对帝国主义的愤慨写成诗作,这便成了他人生发表的第一首诗歌。

  与武汉的缘分还不止于此。他的夫人生于湖北随州,多年生活在汉阳,其外祖父是民国成立后的首任汉阳县县长。

  因此,郑愁予将武汉视作归处。他说,“武汉是我精神上能称为归人的地方”。或许在漂泊已久的诗人眼中,武汉不仅是武汉这座城市,而是连接了他心灵深处的情感归依,指代了中华文化的源流之所。诗人透露,他正在酝酿创作新作《登上汉口》。

  谈及此,阎志列举北岛、舒婷与武汉的交往后笑言:“看来要当一个大诗人有一个必要条件,必须要跟武汉要有交集。”引发读者大笑。阎志说,期待郑老能为武汉写出一首像《错误》那样脍炙人口的新经典。

  “达达的马蹄声”是对战争、苦难的记忆

  《错误》是郑愁予流传不衰的经典之作,这首唯美而含蓄的诗,到底是爱情的隐喻,还是寄予了别的情感?

  郑愁予曾多次称自己是“抗战儿童”“内战少年”。他说,《错误》所述的故事发生于战争时期。当时,其父在陆军大学受训后,前往湖北宜昌参加抗战。他和母亲自此开始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从南京到山东,再至河北,一路在徒步中逃难。

  父亲前去抗战后,久久没有音讯,母亲焦虑不已。不安时,她总教郑愁予背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每次念到此诗,总会有泪光。

  逃难路上的一天,郑愁予突然听到“达达的马蹄声”,几匹拉着炮车的马迅速通过,将他挤到路边。从此,那令人惊心的马蹄声成了他无法抹去的记忆。

  郑老说,所有这些意象构成了《错误》。因此“达达的马蹄声”并不是浪漫的,它是历史的,苦难的,向往和平的。对此阎志感叹,看似这么优美的诗句后面,其实并不都是那么轻巧,都有着沉重的时代感。

  和劳动工人在一起最多产

  回忆创作成长过程,郑愁予透露,自己当初其实并不是学文科出身,而是学数学与商科。他坦诚,靠做诗人是难以养家糊口的。阎志说笑道,“大家要成为伟大的诗人,还是要做点生意,培养点管理思维。“

  大学毕业时,郑愁予并没有选择银行机构,而是填报了基隆港务局。作为港口当时唯一一个大专生,他拒绝了在主机室的工作,坚持要去码头,要与工人在一起。在十余年的时光里,他每天与劳动工人一起,休息时就在码头吹着海风畅快写作。他说,那是他写诗最高产的时光,也是如今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没有真性情无法感动读者

  面对现场众多的年轻听众席地而坐,阎志巧妙地帮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向郑愁予请教诗歌创作、阅读等方面的人生经验。

  这个话题尽管“说来话长”,但郑愁予仍一语中的,“写诗与天生的性情是有关系的”。他说,并不是为了写诗有什么好处而去做一个诗人,而是不知不觉就认为不写诗“仿佛有什么事没有做一样”。

  他仿佛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自己曾经的笔名是“青芦”,青出自诗人艾青的名字,“凡是青做部首的字都是绝美的字”,如晴、情等。郑愁予认为,诗歌就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激动的情绪,否则就不可能让别人感动。

  他说,诗歌由内容和形式组成。诗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之中的偶遇,每个人的情绪都在流动之中,当情绪遇见场景,强烈的情绪触发了你,表达出来就成了诗。

  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件完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品。它有着外层的词句之美,也有内在层次,很多时候真正的美感就如园林,藏在假山之后的堂奥里。而这看不见的地方,就是道德视野,它常常是强烈的同情心,有没有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错误》之所以感动人,就在于它蕴含着符合中华诗风原型的道德层次。诗歌最珍贵的,就是集中表现了这种纯粹的情感。

(作者: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