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市民手册

[希望之城]国之战略中央

发布时间:2014-04-16 15:11:20来源:SRC-13

  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国之战略中央”,那不仅要求这个城市要有战略中央之发展实力,还要有战略中央之潜力。武汉独拥二者,堪担此任。

  从19世纪中后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武汉一直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无论是经济实力、交通运输,还是科教文化、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武汉都位居“塔尖”之列。武汉经济实力曾以“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着称,长时间位于中国各大城市前列,是当时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中唯一的一个内地城市,以中国内地首要经济中心闻名中外。交通运输上武汉更是当仁不让,位居九州天元,东西长江水道横贯,南北京广铁路纵穿,有“东方芝加哥”之美称。科教文化上,张之洞督鄂期间在武汉兴建了一批新技术工厂和新式学堂,使武汉一跃成为中国科教文化最具实力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又兴建了武钢、武锅、武重、武船等一大批代表着当时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工厂,还建立了诸多知名大学,为建设新中国培养了各种所需人才。再论政治活动,晚清时武汉是洋务运动三大中心之一;辛亥革命首义在此取得成功,孙中山一度欲定武汉为京兆区;北伐期间,国民政府迁都于武汉,武汉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再次迁都武汉,武汉一度成为抗日的政治中心。其实单从名称来看,中国城市曾冠以“大”字来形容的,唯上海和武汉,足见二者曾经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武汉本就是这样的城市!只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一时下落。如今的大武汉正在借助自身实力和国家政策快速复兴和前进。

  2010年2月国家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和广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也同时被确定为区域中心城市。但武汉的实力和潜力,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武汉的发展定位不应限于此。为此,武汉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并制定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该纲要从“功能目标”和“发展模式转变”两个目标出发,将武汉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国家战略中枢型的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与生态特色鲜明的魅力宜居城市”。“国家战略中枢型”是武汉区别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国家功能,一方面,在经济从东部率先发展向全面均衡的转型背景下,武汉必须承担带动内陆发展的国家战略功能;另一方面,武汉在空间格局中的独特位置决定了它从“国之地理中央”上升为“国之战略中央”。

武汉未来两江四岸规划模型展示

 

  按照该目标,武汉将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和城市软实力两方面深化要求,构建“一枢纽三中心”的功能体系。“一枢纽”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武汉将提升国际航运能力,打造面向国际市场、辐射中部内陆的对外门户;“三中心”分别是国家商贸流通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国家创新示范中心。按照此纲要要求,武汉将紧密联系中部经济腹地,构建采购贸易平台;发展掌握“国之重器”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创新产业基地、创建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开放平台。为有力实现该目标,武汉市委市政府陆续推出了“工业倍增计划”、“城建攻坚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五大“抓手”,经有效执行,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

  武汉—中国车都

 

  工业倍增计划。2012年度武汉工业投资1700亿元,增长41.7%;能源环保、食品烟草成为新的千亿产业,千亿产业达到5个;80万吨乙烯建成中交,东风本田二厂、武钢一硅钢技术改造、100万吨煤焦油、武石化炼油改造二期、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联想武汉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武钢镀锡板、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力诺武汉产业基地、湖北广电传媒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签约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其中50亿元以上10个。随着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的建设和东风与法国雷诺合资工厂的落户,武汉“中国车都”之称即将实至名归。武汉已聚集了东风自主品牌、法国标致雪铁龙、日产雷诺联盟、日本本田、美国通用等全球五大知名乘用车品牌,这在全球各大汽车城中也不为多见。依据各品牌产能规划,到2015年,武汉乘用车的年产能将从现有80万辆跃升200万辆,并预留提至300万产能条件。据“产能报告”显示的现有全国主流轿车十二五产能规划,武汉将超越上海、广州、长春等城市,“武汉造”占据中国汽车市场10%的产销份额,晋升“中国最大汽车城”。同时,武汉可生产的车型遍布经济型至高端车型,以及SUV、MPV,除豪华跑车外,均能生产,车型丰富程度将超过美国底特律汽车城。

武汉超高层建筑展示

 

  武汉的城市面貌自2008年开始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已不再是过去被人戏称的“大县城”。据《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2012》公布,截至2011年底,武汉中心城区内共建有房屋建筑520825栋。其中,中心城区已建成高层建筑(14层及以上)4350栋,较2011年增加1352栋,增长率为45.10%。高层建筑中,31层及以上高层建筑836栋,较2010年的348栋翻了一倍多,增长迅速。未来的超高层建筑中,江南武昌滨江商务区中有606米的绿地中心(已开建),江北汉口新汉正街有666米的超高建筑(已规划),二者将形成壮观的“长江之门”景象。另外,江北的超高层建筑将在距地面200多米的高度搭建一条“步行天街”,宛如空中花园,集购物、休闲和观光于一体;同时在此高度还将建一座空中泳池,在泳池的边沿会安装有激光装置,充分利用武汉发达的激光技术,再借助喷洒的水雾形成幻境般的“光之瀑布”。此外,武汉已建成楚河汉街、欢乐谷、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逐渐点亮了武汉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三分之一的优秀建筑都是“武汉制造”,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长江第一桥、长江第一隧、国内首座跨海大桥等都是由在汉的工程设计企业设计的。武汉正在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必将使武汉的城市建设更快更好。

楚河汉街夜景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2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务院批复,出台了促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政策;光谷“资本特区”建设方面,获批开展“新三板”试点,设立股权投资机构60余家,11家金融机构在光谷设立科技支行;光谷“人才特区”建设方面,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57名;特色园区建设方面,光谷生物城集聚企业424家,63家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签约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同时,武汉还组建武汉光电工业研究院、武汉智能装备工业研究院、武汉新港发展研究院、中国光谷研究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建2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家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10万平方米,累计536万平方米;制定并开始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83亿元,增长30%;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3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中心落户武汉。

武汉城市规划声光电演示

 

       服务业升级计划。武汉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中心。2012年度,新引进7家金融机构,新增上市企业11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27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制订实施了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发起成立中国物流城市联盟。精心组织光博会、汉交会、武汉国际汽车展、首届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各类展会521场,交易额增长24.2%;出台了《武汉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组建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投资公司,东湖设计城、武汉设计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业发展试点园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还获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

  武汉的国际化最显着地体现在领事馆区的设立。19世纪汉口开埠后,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武汉设立领事馆。如今虽有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在武汉设立了领事馆,但是现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武汉有投资项目,并且随着武汉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有与武汉未来经济、文化地位相匹配的外事交流。为此,武汉市政府在汉阳墨水湖南岸规划了领事馆区,同时力争在2016年前,每年吸引在汉设立外国领事馆1家以上。武汉市政府还启动了“家在武汉”工程,推出了武汉首份英文报纸《长江周报》,旨在提升外籍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外国留学生对武汉的认同度、归属感。仅2012年,武汉新辟至巴黎等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累计20条,成为中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开通,江海直达班轮稳定运行,阳逻港成为全国唯一试行内河启运港退税政策港口;“双谷双城”合作全面推进;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7家,累计101家。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武汉为此编制了《武汉2049》,思考武汉在全球格局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战略规划。超前谋划2049年发展图景,是实现“中国梦”的武汉作为。与此同时,武汉还不断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在不同地域内组团崛起。

  在省内,武汉与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城市组成了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两型社会”建设是个全新课题,全国乃至全球都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而武汉依然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探索,迈向“武汉模式”。武汉再一次站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

  在长江中下游,武汉与长沙、合肥、南昌正在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2013年2月,4个省会城市齐聚武汉达成了《武汉共识》。按照《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未来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势必撑起一片天,成为耀眼的“第四极”。

  从中不难看出,不久的将来,大武汉必将复兴!也必将以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向国家和世界展现。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