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市民手册

[地名探究]武汉地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4-04-10 16:51:20来源:SRC-13

  汉正街

  汉正街,古汉口之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一带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故名“汉正街”。

  江汉路

  江汉路,全长1210米,是武汉市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1861年英国人在汉口强行划定英租界,其中广利巷即是华人和洋人租借的分界线,后广利巷拓建,改名太平路。之后,由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出地,又将原路延伸,取名为歆生路。1927年3月15日,汉口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英租界后,合并太平路和歆生路,取江汉关“江汉”二字为之命名,是为江汉路。

  花楼街

  汉口开埠后,租界也被外国人开辟出来,带动了商贸的发展。汉口本地富商巨贾纷纷在租界旁的一条街买地建楼以便贸易,同时也相互攀比,所建楼阁无不雕梁画栋,被老百姓俗称花楼,这条街也繁华一时,花楼街也因此得名。

  六渡桥

  六渡桥泛指今三民路与中山大道交汇处一带。六渡桥名源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汉口筑了长堤(后变为今长堤街),沿堤外挖深沟而成河的玉带河上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因附近的六渡庵而得名六渡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

  集家嘴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朱厚熜(明嘉靖帝)从钟祥出发,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后人把迎接皇帝之“驾”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名字在传递中谐音变为“集家嘴”。

  四官殿

  四官殿早先是座庙,庙中殿堂供奉着四个“官”——天、地、水、火,于是得名。四官殿初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后因火而毁,但名称流传了下来。

  宝善街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名句:“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取其意,故名宝善街。

  丹水池

  丹水池得名于一场误会。清朝末年,京汉铁路还没有修筑前,丹水池一带还是一片荒野之地。此地原是大汉口的东大门,驿道从这里穿过。一天,一信使路过这里,人困马乏,准备在此歇脚,四下一望,却了无人烟,失望至极。正要重新上路,突然,看到一老妇端一木盆,蹒跚而来,不由大喜,急忙迎上前,却见盆子空空如也,又添一层失望,随口搭讪:“老人家,这是哪里呀?”老妇误听成“你到哪里呀”,即答曰:“端水吃。”信使误听成“丹水池”,且在传递公函的公务之余,也把丹水池的名字传了开来。

  姑嫂树

  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这一带是汉口后湖地区的高地,附近有陈家河。古时有个刘姓男子在陈家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刘家姑嫂农闲时到墩西的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便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

  循礼门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汉口修筑了城墙防范侵扰,为便于城内居民出行同时还开辟了循礼门、大智门等数个城门。修建京汉铁路时,城门处自然成为了设站的最佳选择,故有循礼门车站,名称也就沿用至今。

  新安街

  徽商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又称新安商人,是因为古代徽州曾为新安郡,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名称而已。汉口自古商贸繁荣,自然不乏徽商,一度引领汉口商界。徽商聚居处便以新安命名,故称新安街。

  取水楼

  古时此处曾是附近人们取水的地方,故名取水楼,并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取水楼附近有一财主,财主的女儿心地善良,总会接济穷人,她发现有一个俊朗的书生经常帮助取水的老人,后来得知书生父母早亡孤身一人寒窗苦读,便暗中资助。后来二人互生爱意,书生上门提亲反被财主奚落拒绝,小姐让书生进京赶考以求得功名再回来提娶,还给了书生赶考所需钱物。书生走后,财主强迫女儿嫁一纨绔子弟,小姐宁死不从自尽身亡。待书生中得进士衣锦还乡,闻知小姐已死,万分悲愤,便命人在二人相识的取水处建楼纪念心爱之人。取水楼于是被众人所知。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铁桥至知音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各有来历、所指。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江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现仅剩宗关一处。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沿用至今。

  “一元”至“六合”

  一元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二曜路,取“日月光曜”之意;三阳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四维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五福路,取“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福之意;六合路,取“六合同春”之意。

  司门口

  司门口是今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的泛称。在明、清两代是布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历史上的长街被蛇山所阻,止于蛇山。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阅马场

  清顺治年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

  卓刀泉

  相传,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里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积玉桥

  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至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沙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汇处。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一座宽一丈多的石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因附近有铸造货币的铜元局,此桥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

  户部巷

  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管理武昌府粮食和户籍的“粮捕府”衙门,曾坐落于此,而粮捕府相当于京城的“户部”,因而名之。据推算,户部巷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千家街

  大约在1906年,为便于粤汉铁路武昌火车站的交通,张之洞下令破开武昌城墙,在炮校东大门附近增辟一新城门——通湘门,又在通湘门附近辟街市,计划安置人丁千户,是为千家街。

  昙华林

  按文言文“花”、“华”通假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不用说昙花林。一说是,此处从前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故名;另说,此古巷人家,多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户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故名。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濒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楚材街

  取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该句用来比喻楚国的人才都被晋国吸纳、使用了。

  十里铺

  汉阳曾经筑有古城,城外百姓遂以到古城的距离为标准命名地名,因此就有了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等地名。

  升官渡

  古有一书生赴京赶考,途径一渡口却无渡船,便呼舟欲渡。不一会一农人撑舟而来,见是书生赶考欲渡,欣然渡人,待上岸后农人非但不收钱,还祝福书生:“此去定能金榜题名,升官晋级。”果然书生高中,回时又经该渡口,书生万分感慨便命此渡为“升官渡”。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