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市民手册

[江城史话]张献忠建“大西”政权

发布时间:2014-04-09 15:58:40来源:SRC-13

  明朝后期,皇帝昏庸无能,大臣结党营私,频现宦官专权,统治日益腐败,外不能平新兴起的后金势力,内又置天灾而不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闯王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政权,领军驰骋北方,攻破京城,力战山海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时,还有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则在南方攻城割据,也建立了政权,与李自成齐名,他就是张献忠。

张献忠塑像

  张献忠与李自成都是陕西人,曾同是陕北义军高迎祥部下,高迎祥战死后张李二人因矛盾渐生而分裂,此后,李自成主攻北方黄河流域,张献忠则转战长江流域。在作战中,张献忠一直寻找明军的薄弱环节出击,忽东忽西,没有固定的根据地。1637年,张献忠被明将左良玉重创,次年接受明朝招安。在招安期间,张献忠既不接受改编调遣,也不参加围剿其他义军,而是占据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主权独立性。不久,张献忠再次举旗反明,转战于川、鄂、豫、皖等地。

  1642年,李自成义军在河南大胜明军,基本占据了河南全境,为扩大战果,李自成又南下攻克了左良玉镇守的襄阳,左良玉退往武昌。明朝前期,汉江改道龟山北麓入江,带动了沿岸商贸的发展,继而设置汉口镇,繁荣一时;武昌城为明楚王府所在地,城坚池深,不少富商官宦都聚居城内。败退途中,左良玉以筹集军饷为名纵兵大掠汉口。渡江之后,又向楚王请20万人军饷,楚王不应,左良玉再纵兵大掠武昌,即使楚王宗室和朝廷命官都不能幸免,可想当时普通百姓的境遇。第二年初,李自成一部攻克汉川,兵临汉阳,左良玉闻之大惊急忙抢夺了江中所有舟船,率部向下游逃窜。不久,李自成部攻占了汉阳府,因其兵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再则作战重心是在北方,遂未渡江攻武昌,北返襄阳。

  同年,在长江流域转战的张献忠得知左良玉败退、李自成未攻武昌,便从鄂皖边界挥师西进,直逼汉口、武昌。4月16日,张献忠攻下汉口,武昌城岌岌可危。经左良玉劫掠后,武昌唯楚王府坐拥巨资完好无损,湖广地方官吏恳请楚王朱华奎出资以助军饷,时致仕在家的原礼部尚书、殿阁大学士贺逢圣也前往楚王府说请,但朱华奎视财如命,分毫不出。张献忠渡江攻城,武昌城破之即朱华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出资招募了一批被李自成击溃的游兵散勇号为“楚府新兵”守城,却为师已晚,楚府新兵毫无斗志反而大开城门投降了张献忠。5月29日,张献忠攻占武昌。其实,张献忠连下汉口、武昌并未有激烈战斗,可以说是坐享武汉三镇。

  入城后,张献忠从楚王府搜楚金银各百万,载百车而不尽,楚王朱华奎之贪婪、昏聩言不能述其极,随即被张献忠囚入铁笼沉入长江。张献忠视朱明为仇敌,下令捕杀楚王宗室,但对明朝官员却不失礼遇,德高望重者更是尊重有加。贺逢圣曾组织过武昌城的防守,力主抵抗,张献忠弃置前嫌,仍尊称其为“先生”。贺逢圣以忠义正直闻名,其与明末重臣熊廷弼同是江夏(今武汉江南地区)人,二人少时不合一直未解,但熊廷弼被冤杀后,依然出面为其鸣冤;宦官魏忠贤专政时,贺逢圣不畏其势,也不谄谀,受到时人赞誉。此时虽然张献忠不加迫害,又敬重不失礼,但贺逢圣仍领全家老小溺沉墩子湖(今紫阳湖),全了忠烈之名。

  张献忠攻入武昌后就建立了“大西”政权,以武昌城为京城,改武昌府为天授府,设置了完整的政权机构,自称“大西王”住进了楚王府。为赢得民心,张献忠曾将楚王府的部分钱粮发放给百姓,同时还“开科举,重学校”,选拔了数十人充任到各级政权中,命专人管理府学等教育机构。在军事上,张献忠在武昌及附近地区招募了一大批青年参军,构成了之后张献忠南下长沙、西进入川的主力。为筹集军饷,张献忠采取了打击大户的措施,令人截掠游弋停靠在江湖河汊中躲避乱军的大户舟船,共获千艘之多,其中也存在滥杀百姓的情况。经过一番治理,大西政权声威并起,在张献忠治守武昌期间,湖广布政司下共有21州县归附大西。这时,左良玉及明朝各路大军压境而来,张献忠只好弃守武昌,南下长沙。后来,张献忠又率军攻入四川,留有献忠屠川之说,是非真假引得后人争论不休。

  左良玉重返武昌后以“从贼”之名屠杀三镇很多百姓,又是一场洗劫。乱世百姓,从官不为所怜,从贼不为所保,永远是块肉,谁都来咬一口。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不久攻占了京城,明崇祯帝自缢煤山(今北京景山),明朝灭亡。同年,张献忠也在成都称帝,沿用了“大西”称号。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采取了非常错误的方式对待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致使吴三桂转降清朝(后金改国号为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和清军大败李自成,清军入关,一路追击李自成直至武昌。1645年,李自成退至武昌后,尚有兵50余万,命掠吴三桂爱姬陈圆圆的刘宗敏守武昌。不久,清军阿济格部攻破武昌城,俘杀刘宗敏,武昌之战李自成损失惨重。李自成又退走九宫山,被当地武装袭杀。清军破李自成后威逼利诱欲招降张献忠,张献忠不为所动坚决抗清,随后战死。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也被清军打散,沦为各地割据势力。清朝一统天下,开始严厉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如同之前的封建王朝晋、宋一样,明朝在外族入侵前也是先自腐、内乱,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除了历代王朝亡国所常见的奢靡腐败之风外,需要一说的是明朝中期开始盛行八股文。八股所带来的是画圈命题的统治者更加自大,描摹参考的读书人日益媚上,文章论调华而不实流于形式,靠考八股而入仕治国的官员,其能力可想而知。开疆拓土,他们没有横枪跃马的胆量、运筹帷幄的谋略;守成治国,他们既意识不到存在的问题,又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就更谈不上了;为学教化,只会墨守陈规,一味守旧,视已流传千年的先贤智慧为万世不变的至圣之理。对百姓他们倒肆意欺压,一旦外敌入侵,有些人又屈膝投降。如曾迎娶“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的明朝大员钱谦益,在清军将到时,柳如是要他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以“水冷不能下”拒绝,最后率众迎降,其节操忠义真不如一个歌妓。

顾炎武

  相比之下,一些真正思考这个王朝利弊、心忧社会发展、身负才学的人却不为重用。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社会,反对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总结发现了赋税上的“黄宗羲定律”;认为“工商皆本”,否定了封建社会一直崇奉的“重本抑末”。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大胆质疑君权,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即使放之当时世界,他们的学说观点与欧洲的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相比也不会逊色多少。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人传播学习了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发展完善了政治制度,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奠定了欧洲列国称雄19世纪的基础。而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依旧崇尚八股。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可以说1840年后中国的遭遇只是最终结果,而种子就是封建专制下的八股取士,长出来的枝桠则是那些自大愚昧、谄谀媚上……

  有趣的是,虽然这些才能之人提出的是至理学说,却远不及一句“迎闯王,不纳粮”为百姓欢迎和接受。这固然与百姓的文化认知有关,但不妨看一下李自成、张献忠的出身经历,与中国封建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他们不是不第秀才,也是低级官吏。与高坐庙堂、吟读书斋的人相比,他们更知道百姓的生活处境和希望所得。贴近人民,如此之重要。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