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市民手册

[江城史话]陈友谅建“大汉”政权

发布时间:2014-04-09 15:51:28来源:SRC-13

  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以草莽出身、提三尺剑而夺得天下的唯刘邦和朱元璋莫属。须知,有多么强大的对手就会铸造多么伟大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铸造了刘邦,铸造朱元璋的当属建立“大汉”政权的陈友谅。

  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陈友谅是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出身贫苦渔家,本姓谢,因祖上入赘于陈,故以陈姓。时势造英雄,陈友谅生逢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元末,加之其本就心寄富贵、负江湖气、粗通大义,很快便投身于波澜壮阔的反元斗争中。

  与以往农民起义不同,元末的农民起义除了反抗封建压迫外,反抗民族压迫也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元朝一统天下后,按民族和地域施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以西各少数民族,眼睛带有颜色,故名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主要指原金国境内的各族人),第四等为南人(主要指原南宋境内的汉人)。蒙古人在社会各方面享有绝对的特权,这在原南宋统治区域内对比地更为明显,无疑使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胜象宝塔

  为绝对地统治征服地人民,元朝皇帝还在各地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其中,元世祖忽必烈时,封其第九子脱欢为镇南王,镇守武昌路,路治在今武昌。但是,脱欢还未坐镇武昌就在奉命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中失利,忽必烈大怒,责其终身不得入朝觐见,后改封扬州。1326年,脱欢之子宽彻普化(又作宽彻不花)获封威顺王,终得镇守武昌路,其王府就设在了武昌城内。宽彻普化在武昌作威作福,骄奢淫逸。据记载,湖广行省每年要供给威顺王府仅钱粮就达到银32000锭、米3万石。此外,宽彻普化还拥有大量奴仆,广占良田山泽,大兴土木。如今黄鹤楼公园内的胜象宝塔即由其所建。元朝蒙古人还嗜杀成性,对有反元迹象的汉人更是大肆屠戮。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351年,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在颍州颍上县(今安徽阜阳颍上县)率众起义,提出了“复宋”的口号,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与此同时,南方白莲教首领彭莹玉也聚集徒众在鄂东蕲水(今湖北浠水)一带起义。白莲教脱胎于佛教派别弥勒教,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明教(摩尼教)、道教等一些教义,因修行宗旨简单,在民间广受欢迎,拥有大批信众。因而,在反元斗争初期,白莲教徒成为义军主力,义军首领也都围绕白莲教大做文章。北方义军首领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拥立韩山童儿子韩林儿称帝,号称小明王;南方义军早在起义时,彭莹玉就推选了面似弥勒的徐寿辉为义军首领。

  南方义军蕲水起义后,首战告捷,攻占了蕲水城,杀了元朝官员。元朝派宽彻普化前去镇压,反被出身黄陂渔民的倪文俊率部打败,义军声威大震。徐寿辉在众人推举下即在蕲水称帝建国,国号“天完”,分封官职。“天完”就是在“大”字上加一“一”、“元”字上加一“宀”,意为压倒“大元”,反映了义军明确的斗争意愿,也不难看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出发点的朴素。1352年初,天完红巾军攻下了汉阳、武昌,但不久又被元军复夺。由于武汉地区极具战略意义,在随后的几年中,双方反复争夺,几番易手。1355年,天完红巾军倪文俊部再次大败宽彻普化,宽彻普化三个儿子战死,自己则幸免逃脱到陕西,倪文俊部占据了武昌、汉阳。次年初,倪文俊将天完政权都城迁至汉阳,并修建宫室,接徐寿辉入住到了汉阳帝宫。倪文俊自任丞相,从此以后实际掌控了天完政权。

  在徐寿辉起兵后,陈友谅闻知便从沔阳前往投从,先在倪文俊部任簿掾(yuàn),后佐倪文俊征战屡建战功,逐步升为统军一方的将领。倪文俊控制了天完政权后,陈友谅也被委以要职。与其他农民起义一样,倪文俊在胜利面前日渐骄纵,私欲膨胀,一度贪图高官厚禄欲投降元朝。后来,倪文俊又企图杀徐寿辉篡夺帝位,举事未成后逃往黄州,途中被陈友谅袭杀。陈友谅兼并了倪文俊的部众,赴汉阳请功,深得徐寿辉信任,天完政权转由陈友谅掌控。随后,陈友谅率部顺江而下,攻占了安庆、龙兴(今南昌)大片地区,成为元末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1357年,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同意,遂其意改迁都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当年,陈友谅在江州伏兵城内再往迎徐寿辉,待徐寿辉携家眷属臣入城,伏兵四出尽杀其从,独留徐寿辉做了傀儡。陈友谅自此彻底掌控了天完政权。

  在陈友谅势力蓬勃发展的同时,北方义军也崛起一位新星——朱元璋。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困农家,幼时就为地主放牛,17岁时父母兄弟相继病亡,在他人帮助下才安葬家人,孤无所依遂落发入寺,聊以维生。各地红巾军起义后,天下大乱,濠州各种势力兴起,朱元璋又出寺投入郭子兴部下,以智勇著称屡建战功,深得郭子兴重用。郭子兴还把收养的至交马公之女许配给朱元璋,朱元璋也不负其望,不仅为其四处征讨,还曾舍身救郭子兴于危难之中。随着朱元璋在军中的声望越来越大,郭子兴家族开始猜忌排挤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濠州各派红巾军内乱不止却不曾走出濠州,深知他们不成大事,不足以共事,遂归兵于郭子兴,只带亲信十数人南下定远辟地。经过一番打拼,朱元璋麾下兵多将广,还攻占了集庆(今南京),与上游陈友谅、下游张士诚三方鼎立。

朱元璋画像

  三方争斗中,陈友谅势力最大四处扩张,朱元璋夹于二者中间最为危险,张士诚则割据东南早已称王。与陈友谅的锋芒毕露、张士诚的割据称王不同,朱元璋很注重严肃军纪、广纳人才,还采取施行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此策略被毛泽东赞为“九字国策定江山”,并引用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成功地应对了上世纪70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为取得道义的制高点和舆论的支持,朱元璋还迎小明王韩林儿至应天府(今南京)。

张士诚画像

  陈友谅的不断扩张,致使与朱元璋的矛盾日益尖锐。朱元璋针对陈友谅心胸小、好猜疑的性格特点,在陈友谅和勇将赵普胜之间大施反间计,终使陈友谅诱杀了赵普胜,失去了一员战将。相比之下,朱元璋则更具王者气概。之前,朱元璋在进攻集庆时,俘虏甚众多达3万6千多人,俘兵多疑不能自保,朱元璋感觉到后从俘兵中亲选500人作卫兵,当夜换替自己原来的护卫,自己则卸甲酣睡,众人信服。1360年,陈友谅率兵攻下了太平城(今安徽当涂),与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形成对峙,后在攻打池州时遭到徐达伏击受挫。不久,陈友谅集合大军,并约张士诚合攻朱元璋,此次发兵陈友谅认为必能席卷江东,自成帝业,遂命人袭杀徐寿辉,并迫不及待在行军途中的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西南)称帝,国号“大汉”。

  面对陈友谅的大军压境,并有未定的张士诚之约攻,应天大惊。朱元璋清醒地观察到“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决定集中力量先战陈友谅。有人建议先收复太平城,朱元璋以“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否定了;又有人建议立刻迎战,朱元璋担心陈友谅分师进攻,且顺江之舟快于步骑,不利周旋。最后,朱元璋命人攻信州牵陈友谅军后,又令陈友谅旧友康茂才修书诈降,引陈友谅进入龙湾伏击圈,大败陈友谅,次年又在江州再败陈友谅,夺得江西大片地区。陈友谅退回武昌,武昌成为“大汉”政权的行政中心。

  陈友谅回到武昌后并不甘心失败,在湖广等地广招兵马,还建造了百艘大型战舰,准备着与朱元璋再战。1363年初,朱元璋外出征战,陈友谅闻之后亲率60万水陆大军再次东征。洪都(今南昌)首当其冲,守将朱文正是朱元璋侄子,死守近90日不降,并命人送报朱元璋战况。朱元璋得报后,立刻领军20万增援,双方战于鄱阳湖。陈强朱弱,朱元璋以“两军相斗,勇者胜”、“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鼓舞将士。针对汉军船大不易移动的特点,朱元璋命人火攻,连败陈友谅,围困其于鄱阳湖之中。汉军损失惨重,危急关头,陈友谅又对属下的建议犹豫不决,致使左右金吾将军先后投降。陈友谅大怒,令人尽杀所俘朱军将士,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为俘获的汉军伤者治伤,还悉数送还,同时大祭阵亡将士,赢得了民心。不久之后,陈友谅在作战中被一箭射死,其属下一大批文臣武将率众投降,只有太尉张定边携陈友谅尸首和其子陈理逃回武昌,葬陈友谅尸首于蛇山南麓。得知陈友谅已死,朱元璋叹到:“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一个伟大的王者,在面对强敌时,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让怯懦的人有赴死的勇气,必胜的信念;在忍耐蓄力时,面对不理解的质疑,能坚定部属的信心,让鲁莽的人有坚强的韧性,持久的耐心,始终上下一心。这些,朱元璋都做到了。1363年冬,朱元璋领军亲征武昌,汉军拼死抵抗,一时难克。朱元璋于是留大将常遇春督军,自还应天。次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都应天府。

陈友谅墓

     同年春,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陈理出降,被押送应天府,后又受令转徙高丽(今韩国和朝鲜)。武昌既平时,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出生,朱元璋大喜:“子长,以楚封之。”后果然获封楚王,启明代楚王之封。朱元璋还曾到陈友谅墓祭奠,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这四个字固然可视为是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评定,不过倒更像是朱元璋的感慨。二人均出身贫苦,为饱腹活命、出人头地而舍身于乱世征战中,可谓“天定”;各自称雄一方,逐鹿天下,在征讨陈友谅时朱元璋能写下:“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这样的诗句,竟然出自当初那个落发寺院不曾识字的朱元璋之手,恐怕曾经识得几字、作过薄书掾的陈友谅后来是写不出来的,可见“人修”。天定时势,人修作为,英雄叹英雄!

  虽然陈友谅骄妄恃强,终致身亡,但可赞的是,陈友谅自投红巾军起,坚决反元,毫不妥协,远胜张士诚之流。据说,知名的沔阳三蒸也与陈友谅有关。当年陈友谅领兵作战,其妻看到将士常吃夹生饭,多有身体不适者,便别出心裁以蒸菜犒军,全军称赞,从此蒸菜便在其家乡流传了下来。也许,若陈友谅争得天下,沔阳之蒸就会以皇家宫廷菜名闻天下了。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朱元璋攻破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蒙古在中原90多年的统治结束。元朝在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算是一个短命王朝,曾经驰骋亚欧大陆的蒙古有打天下的本事,却没有坐天下的能力。明朝建立后,洪武一朝,朱元璋严刑峻法,诛人无数,后世有人称其为暴君。这不免多有过分,朱元璋晚年曾对其孙建文帝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可见朱元璋对其重刑治国是有足够认识的,而锱铢必较之市井庸人只辨黑白,不识他色,汇五彩而成世界、虑多方而为一事的道理自不为其所解。如今细观,朱元璋所说的“俗儒多是古非今,奸吏常舞文弄法”也颇有道理。对于国之兴亡,朱元璋在其所撰的《皇明祖训》中写到:“凡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将以天下为乐,则国亡自此始。何也?帝王得国之初,天必授於有德者。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为心,则能永受天之眷顾;若生怠慢,祸必加焉。可不畏哉!”

  无论“大明”还是“大汉”,其成其败都各有道理,人修天定,自在其中。历史不能假设,对历史人物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定义,需知: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