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市民手册

[江城史话]三国纷争

发布时间:2014-04-08 16:31:07来源:SRC-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曲《临江仙》道尽英雄豪杰春秋,又被电视剧《三国演义》用作了主题歌歌词而更广为人知。这首词在清初文学评论家毛宗岗评刻《三国演义》时被放在了卷首,后一直延续流传,以致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罗贯中所作,其实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廿一史弹词》中的一首——《说秦汉·临江仙》,因此确切说来也并非是评三国的,说三国的应该是那首被放在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卷首的《三分两晋·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通今“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之所以被后世用作评三国,大概是因为词末那句:“转回头,翻覆手,做了三分。”加之世人相较更熟悉三国,用来说英雄豪杰,此词好像更符合。武汉乃天下战略要地,三国英雄豪杰自然要在此竭谋尽勇。

刘关张三兄弟塑像

  相较蜀魏,东吴在武汉留下的风云故事要多不少。东吴孙氏兴起始于孙坚,史载孙坚十七岁时即单身以勇敢、计谋在行旅途中破散劫掠盗匪,还斩杀一人,后又参与平剿黄巾军起义、讨伐董卓叛军,以功被袁术赏识任用。其实《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并非关羽,实是孙坚,《三国志》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所谓演义等同现在的小说,不是真正的历史,却以通俗精彩在民间广为流传盖过了志史。孙坚之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斑。公元192年,袁术令孙坚征荆州,攻刘表,刘表则派黄祖迎战。此战中,孙坚初战就攻破黄祖,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后在单马行于岘山时为黄祖军士所射杀,自此东吴孙氏与黄祖结下世仇。

  孙坚死时长子孙策才十七岁,胆略、果敢却不输其父当年,并广交各路豪杰,不久就有数百人追随。公元194年,孙策从袁术,袁术甚奇之,将孙坚旧部归还孙策指挥,袁术的大将对孙策也都倾心相敬,孙策虽年少但英雄气却与日俱显,并与兄弟相称的豪杰周瑜各娶大小二桥(即乔)两位美女,以致袁术常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因袁术称帝孙策与之绝交。袁术称帝兵败身死后,其部下欲归从孙策却在半路被刘勋截虏。公元199年,孙策攻刘勋,刘勋向驻守在卻月城(在今汉阳龟山月湖一带)的黄祖求救,黄祖派其子黄射率水师五千营救,却被孙策大败。孙策乘胜进夏口(今汉阳一带,汉江下游古称夏水,故其入江处名夏口),大破黄祖于卻月城。这次卻月城之战中,孙策斩黄祖手下将士“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而黄祖却逃脱,但从此孙吴的势力触角延伸至荆州地区,并实力大增,武汉地区也渐渐成为孙吴在长江中游的根据地,此战是孙吴势力发展中关键性的一仗,正如清初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言:“孙策破黄祖于沙羡(今武汉地区)而霸基始立”。

  公元200年,孙策单骑外出遇刺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依现在年龄计法即二十五周岁,孙权时年也才十八岁。孙权十五岁时便在其兄孙策东征西讨中负责管理阳羡(今江苏宜兴),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使得孙权相比父兄更显少年英雄。自公元203年至208年春,五年内孙权三征黄祖,并屠其城、枭其首、虏其民,终在16年后报了杀父之仇。后经赤壁之战、濡(rú)须(今安徽无为县)相峙,令枭雄曹操不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策孙权均少年即负英雄气,继父志、报父仇、创霸业而令两雄羡叹,孙坚虽英年早逝亦可含笑九泉,又谁知袁绍、刘表、刘备若与孙坚九泉相遇该作何感叹。

孙权孙策塑像

  公元208年秋,曹操率大军南下攻刘表。当曹操大兵压境时,刘表于八月病逝,次子刘琮代刘表位,却听从蔡瑁等人遣使举州请降,使曹操轻易即得刘表一生所养荆州兵之大半。另一部分幸由长子刘琦统领,刘琦没有投降曹操,归附了刘备,死后即葬在了他生前镇守的龟山。当时刘备正依附于刘表,得知刘琮请降,匆忙率部退往江陵(今荆州),命所部关羽自领水师一万沿汉江而下直抵夏口,很多荆州人乃至刘琮左右都愿随刘备而走。由于人数众多却非兵士,加之物资杂重,刘备日行仅十余里,有人劝刘备弃众速行,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操听说江陵有大量军事物资,率精骑五千急追,一日夜行300余里,在当阳长坂(今当阳)追上了刘备,张飞率二十骑长坂桥断后,赵云身抱刘备幼子并保护甘夫人,最后刘备仅数十人得以逃至夏口,曹操大获其人众辎重。这段历史就是民间常说的“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曹操塑像

 

  于此同时,东吴鲁肃闻知刘表已死立即献计孙权:慰劳荆州军中用事者,结盟刘备,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据荆州而天下可定。孙权听后就派鲁肃立刻赶往荆州行计。待鲁肃到达夏口,得知曹操已向荆州,于是昼夜兼程,几经周折,与刘备相会于当阳长坂。鲁肃向刘备说明了孙权的主张,并劝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操,经一番分析,刘备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及刘备到达夏口,孙权已驻军在柴桑(今江西九江),由于曹操军势甚大,东吴内部很多人主降,以致孙权军未能前进,诸葛亮见此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才有了诸葛亮出使东吴。孙权与诸将商讨如何应对,没想到诸将都说应降,唯有鲁肃不语,会后鲁肃追孙权至屋内,单独向孙权分析了形势,并建议从鄱阳召回周瑜,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操。周瑜回后与鲁肃一并主战,促使孙刘联军会于樊口(今属鄂州),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由此可见孙刘联盟、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都出自鲁肃运筹谋略,连写《三国志》的陈寿在其中也不免赞誉:“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并非《三国演义》中那个没有主见、任人摆布的鲁肃。

龟山鲁肃墓

  早在初见孙权的时候,鲁肃就曾分析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剿黄祖,伐刘表,据有荆州,然后称帝以图天下。观东吴之后的战略发展也确实如此,可见鲁肃谋略之高深。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时,东吴只有鲁肃劝孙权要借予刘备以共拒曹操,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镇守荆州,足见鲁肃在东吴诸将中无可替代之重要。公元217年鲁肃去世,后来其子鲁淑任夏口督,为纪念鲁肃铭记其对东吴创业称帝的巨大贡献,将其衣冠葬于大别山(今龟山),并易名为鲁山,鲁山上的城堡也更名为鲁山城,汉江入江口也一度被称为鲁口。如今江夏的鲁湖即因赤壁之战时鲁肃在此训练水军的传说而得名,洪山的白马洲也是传说在赤壁之战后鲁肃骑白马回军途中在此马陷洲中,为纪念鲁肃爱马故名白马洲,之前还建有白马冢,后被拆除至今未复建。除鲁肃外,“武圣”关羽更是在武汉留下了不少传说故事。武昌的卓刀泉和伏虎山,传说关羽行军至此口渴寻水,忽遇猛虎,于是“武圣”以力伏虎而成山,以刀卓地而出泉,故此名之;汉阳的洗马长街,据说关羽在武汉地区作战时常在此清洗坐骑赤兔马,人们便给了附近的一条小街一个响亮的名字“洗马长街”;汉口的武胜路,其实原名应为武圣路,古时这一带供奉有一座武圣庙,后来辟出的道路沿用了庙名称为武圣路,随着时间推移,路名由“武圣路”变为“武胜路”。三国英雄故事源远流长,在群星闪耀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如此夺人眼目,他们无一不是想他人所未曾想、为他人所不敢为、成他人所不能成,方被历代志士仁人所效仿铭记。

龟山石刻

 

  说三国必要提及由三国群雄们共同演绎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战——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领兵南下吞并刘表荆州军、追败刘备部属,兵力达到近二十万,对外宣称八十万,顺江而下欲攻东吴,孙刘联军共五万人自樊口、夏口溯江而上相拒曹操。曹操认为胜券在握,并写下了著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了心中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情怀。而彼时曹军中疾病盛行,战斗力大降,加上曹军多为北方人不善水战,曹操误听信他人建议把大船首尾相连,好似江上平地以补此短,更为兵败埋下了祸患。之后孙刘联军以黄盖诈降并施火攻,在赤壁(古赤壁)火烧曹军,又在乌林(今洪湖乌林)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基础,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值得一提的是火攻之计并非出自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黄盖。《三国志·黄盖传》中明确记载:“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至今,武汉仍有一些地方以地名命名这种最直接的记录方式记录了这次大战。军山长江大桥北岸的大军山、小军山,据武汉地方志记载即是因曹吴两军各踞一山对峙而得名,那时两山间尚有河道,吴军踞小军山,曹军踞大军山,两军是隔河相峙;纱帽山原称百人山,相传是因黄盖率百人乘快船诈降而得名。

赤壁之战形势图

  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大战发生在哪里?古今一直存有争论,恐怕并不是如现今世人所知的一定全发生在今赤壁市,江夏赤壁说无论是提出时间还是权威论证都是蒲圻(今赤壁市)赤壁说所不能及的。赤壁之战74年后,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也被认为是记载三国纷争历史最权威的史书;221年后,裴松之完成了《三国志》注解,之后大约又十年,南朝人盛弘之的《荆州记》成书,最早对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作出了注解,明确说明:“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这里所说的赤壁就是江夏赤壁(今武汉江夏金口附近)。在此之后,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完成了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其中也明确说明:“东径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在《水经注》成书又一百多年后,才出现最早提出蒲圻赤壁说的《括地志》。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从时间记录方面看,江夏赤壁说是比较可信的。即使在当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第六版(2009年10月出版)中对“赤壁”的解释也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

赤壁之战进军路线复原模型

  江夏赤壁说认为交战双方是在江夏赤壁处相拒并初战的,而后孙刘联军又追击至乌林处大败曹军。这与《三国志》中“拒曹公于赤壁”“破曹公于乌林”也基本吻合,《荆州记》中也明确说是“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而蒲圻赤壁说所认可的赤壁则是与乌林隔江相对。试想几十万人的一场大战,仅集中在一个小的地域范围内进行,未免与事实逻辑相差太远。两军交战无外乎会是一个相遇、对峙、交战、追歼的过程,数十万人的大战必定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而大战往往会以关键性节点的交战地命名,但并不否认其他交战地就不属于这次大战。究竟赤壁之战的主战场是在哪里,还需要各方进一步论证。而甚为可惜的是如今江夏赤壁山却因持续的石灰开采而荡然无存,徒留一坑。据记载此山“高数十米,矶石峻峭,石质呈青紫色,背江面为青石,其山正当长江南岸,横看起伏多姿,侧看挺拔如笔。”一座历史名山就这样消失了,是在时刻提醒着武汉人勿因一时之小利而掘埋葬文史之大坑,利可再得而文史难再生!

  赤壁之战后,孙权为加强长江中游的统治,与曹操、刘备争夺富饶的荆州(古荆州,泛指今湖北、湖南广大地区),公元221年,将东吴的统治中心迁至鄂县(今鄂州),在这里建都称帝,并改鄂县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因此古武昌并非今武昌。公元223年,孙权又在黄鹄山(今蛇山)筑夏口城,这是武昌历史上第一座城池,与对岸的卻月城一同开启了武汉历史上的双城记。今武昌凤凰山就因“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而得名。公元239年,孙权又在夏口城长江上游的涂口(今江夏金口)修筑了沙羡城,作为夏口城的防卫屏障,随后又设立江夏郡,郡治在夏口,可见孙权在战略规划中对武汉地区的重视。彼时,曹操亦设有江夏郡,任命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镇守夏口城对岸的江北石阳(今属黄陂),期间文聘曾多次涉足龟山,饮马长江。刘备也命关羽督荆州,监视吴魏两军。武汉地区成为三国纷争地,但论控制力和影响力当属东吴孙权为先。孙权能够以后起之秀与父辈枭雄相争,杀黄祖、拒曹操、败刘备;以年少之主驭众贤良俊杰,纳鲁肃、用周瑜、拔吕蒙,正如其臣下所言确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孙权还于公元230年派卫温、诸葛直领军万人渡海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正史上关于大陆与台湾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从此两岸人民联系日益密切,台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最后一统为晋,曹操、刘备、孙权均一世英雄,却终因子孙无贤而断送了艰苦征战开创的伟业。杨慎的《临江仙》最后那句评论甚为恰当:“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回首汉陵和楚庙,一般潇洒月明中。”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