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人认得宋玉,大约始于传说中的那斛“宋玉田”。
宋玉,生卒不详,一说宜城人;一说江陵人。近年来,荆门、襄阳有关县市考证宋玉的籍贯则另有新说,争论不断。好在未闻省外县市争抢宋玉的信息,故而,宋玉湖北人的身份确定无疑。有记载说,宋玉出身低微,却仪表堂堂,文墨滔滔,在楚顷襄王殿前做过“小臣”,有机会与楚王对答策论。
宋玉和屈原同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谏”。宋玉师从屈原,其成就虽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是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大家,他的一些作品五彩缤纷,极尽铺张之能事,“为汉大赋的产生拉开了序幕”(《湖北文化史》,周积明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上卷,第23页)。故而文学史上常以“屈宋”并称,以示尊崇他们作为楚辞代表人物的地位。
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十六篇,现存《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共六篇。此外,还有《文选》所载《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等篇。其代表作是《九辩》。
王夫之评价《九辩》说,“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辞也”(王夫之《楚辞通释》)。
在《九辩》中,宋玉用美丽细致的文笔描写穷苦文人在秋风寒霜中的哀愁,以表达对屈原忠而放逐的深深怜惜。《九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对于秋天的描写,有声音,有颜色,有情调,有感慨,写活了一个失意文人的穷苦心境,引起读者由衷的同情。末段十四句,连用十二个迭字:“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跃跃。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其音律之美,文字之美,美得叫人称绝。
湖北人历来以楚辞生长于湖北而备感光荣。以湖北佬的偏执看楚辞,“楚辞虽肇于楚而其目盖始于汉世。然屈宋之文与后世依仿者通有此目而陈说之,以为屈原所著则谓之离骚,后人效而继之则曰楚辞,非也。自汉以还,文师词宗慕其谓轨躅,摛华竞秀而识其体要者亦寡。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湖北通志志余·楚北全省志余二·补遗》)。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这就是宋玉及其文章精神,其他所有对宋玉的评价在如此四个“楚”字面前均皆苍白无力。
宋玉无疑是令应城备感亲切的古代文人。成于清代的几部应城县志均引《楚纪》,详载“宋玉”辞条,且全文收录《九辩》,以为作于蒲骚的宋玉名篇,“宋玉,楚人,屈原弟子。隽才辩洽,善属文。事楚襄王为大夫,尝侨居蒲骚。悯其师屈原忠而被放,作《九辩》以述志”(《光绪应成志·卷十·人物》)。
为佐证“尝侨居蒲骚”之说,光绪应城志另引《列士传》说:“景差,楚人,与宋玉、唐勤辞赋并祖于屈原,事楚襄王为大夫。尝以事被放至蒲骚。见宋玉曰:‘不意重见故人,慰此去国恋恋之心。昨到云梦,喜见楚山之碧,眼力顿开;今又会故人,间心而足矣’”。景差因犯事被放逐蒲骚,重会宋玉,楚辞的集大成者劫后余生,聚首蒲骚,“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宋玉之徒者此刻心绪情结能不“惨凄怆恍”。而对于应城而言,此刻进入《九辩》之中的山川声色,风来树动,但觉“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宋·王禹偁《山行》),此情此景,怎么看都像出自蒲骚。应城人认准了,《九辩》即作于宋玉潦倒侨居蒲骚之日;蒲骚是《九辩》的诞生之地。
尤其令应城人兴奋的是,宋玉侨居蒲骚的时候,因其文章隽永,辩才竞秀,还博得楚顷襄王一斛蒲骚田地的赏赐。宋玉《小言赋》说,楚顷襄王登云阳之台,令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云梦之田”。宋玉曰:“无内之中,微象潜生,化之无象,言之无名”。王曰:“善”。赐以云梦田。诗人讲究深邃,于赏田之说也是极其古奥。
其实,流传于蒲骚故垒崎团山一带,关于宋玉获赏一斛封田的故事,其情节还是十分生动的。相传,楚顷襄王携宋玉等一干文人巡游于蒲骚台,有风飒然而至,楚王立即披襟挡之,高兴得直呼凉爽、快活。宋玉听闻,趋前奏曰:这是专为大王送来的雄风。见楚王生疑,宋玉立即面向山南,遥望聚于汉北,曾伴随屈原行吟汉北的风神雨伯一行,心中默念飞龙宝象,美人香草,湘君山鬼助我成功的卦辞。果然,一袭清风起于汉北湖面,然后沿萧家畈上溯崎团山冈,飘飘洒洒,直入楚王怀中,把个楚王侍候得乐不可支。宋玉进一步进言:风有两种,一种是雄风,盛夏袭来如深渊清凉,乃大王之风;一种是雌风,吹得身上如火燎烟熏,是土人庶民之风。楚王循风望去,只见团山北麓原本山石嶙峋的坡冈不见了,被汉北吹来的雄风溯成一条山间河流,山风逆水而上,越发沁人心脾。楚王问此河何名,宋玉答:正待大王赐名。楚顷襄王深知此地习俗,比河流小,比溪流大者一律叫港;他亲见雄风沿港合成聚于楚王一身,于是欣然赐名“合风港”。然后信手挥过,将港边一斛田地赏赐给宋玉,是为“宋玉田”。合风港流淌不息,蒲骚文献均具其名,是团山入大富水的一条重要支流,于现今陈岗村一线汇入大富水,乃城北白杨、白马村水源地;港西原本有一口大堰名“风陂堰”,取风成之意,现已淤塞成山场。至于把风分为大王雄风与庶人雌风两种,以取悦楚王的宋玉遗风,大约没能风行。
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仰慕宋玉的风采,他在少年仗剑出蜀之前就自备诗集,准备献给宋玉,诗集收录了李白的得意诗作《宿巫山下》,后四句: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李白早早地便憧憬着到蒲骚访古,筹谋了为宋玉泪湿青衫的行程。终于,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人生不得意的日子里,李白启程巡访蒲骚,亲近汤池玉女,浪漫潇洒地在宋玉呼风送爽的地方盘桓一回。李白凭吊过蒲骚故垒,流连汤池温泉,在《安州应城玉女汤作》不朽的诗篇中,他一吟数叹,“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他为玉女舍身投泉而嗟叹;“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他为宋玉之田得遇灵泉之水而慨叹;“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他为自己空怀抱负,有志难伸而喟叹。应城有幸,诗仙太息之间又重重地把传说中的宋玉田托付给生生不息的芸芸苍生,实乃有幸之至。
三千年转瞬成昨,如今,应城大地上到处可觅宋玉田的芳踪风采,宋玉田成为这地方孕育美文的摇篮,收获才情的沃土。愿苍天年年风调雨顺,祈大地岁岁丰水长流,保佑我们的宋玉田旱涝保收,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人喜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