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高涨筑大堤
丁汉桃,武汉开关厂退休工人。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父母离乡背井逃反时,将她生在湖南桃源。1957年从武汉十九女中初中毕业,1958年元月参与东西湖围垦,是东西湖围垦第二指挥部的一名广播员。同年4月底,完成围垦第二指挥部的任务后,被调到第一指挥部做电话员。围垦任务结束后,当年7月,进入汉口联华钉丝厂,年底搬迁到古田武汉电线厂。后因工作调动,到武汉开关厂工作,直到退休。
丁汉桃至今保留着19岁那年的一张一寸登记照。照片里,她头束两根麻花辫,穿着唯一一件不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外套,左胸前还别着一块标牌。尽管标牌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她记得,那是“围垦工作证”。
1957年从武汉十九女中初中毕业,18岁的丁汉桃在家等待工作分配。那时街政府组织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组成自学小组,几个月后,街政府分配一个就业名额,去东西湖围垦指挥部任广播员,当时小组没有人报名,除了丁汉桃。
由于条件艰苦,多是重体力活,当年参与围垦的大军,男性为主,女性极少,且主要承担宣传、财务、后勤等保障工作,丁汉桃则是当时指挥部里唯一的女播音员。“家里兄弟姊妹六个,相对困难,我去报名父母也没说什么。”
1958年元月动身前往东西湖围垦前,她拍下了这张登记照。此后一走,就是半年。丁汉桃说,在垦区,她过了人生第一个不与父母团聚的春节,和乐观开朗的大姐聊天,在没有电的夜晚看满天繁星,闲时跟着医务室的胡医生学写黑体字仿宋体……那是她的19岁。
指挥部
唯一的女播音员
丁汉桃到大李家墩报到的第一天,除了看到用竹竿、芦席搭建的“东西湖围垦第二指挥部”,再没有别的建筑物。
指挥部大棚长约20米、宽四五米,呈狭长形状,设有宣传科、保卫科、财务科、医务室等等。宣传科的广播室是个单间,在最里面,一张床,一张放有话筒、小型唱片机、20来张唱片的书桌,就是全部。“没有椅子,全程都是站着播音的。”丁汉桃说,她在垦区大半年的生活和工作全都在这里。
宣传科一共4人,领导2人,干事1人,播音员1人。“宣传干事是个北方人,播音是他手把手教我。”丁汉桃没学过播音,最初连普通话都说不太利索,最大的优势是认得字。
广播分早中晚三次,工人们一上工,播音就开始,每次约一小时。为了给筑堤的工人们加油打气,正式播报前,丁汉桃都会说一句惯用开场白:今天是1958年x月x日,大家辛苦了,大家再加把劲加油干,我们的工程就要完工。
为了让广播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播报报纸摘要,“某队员干得好、进度快、超额完成任务”的表扬稿,广播里还会播放豫剧、京剧、歌曲以及侯宝林的相声选段。
“当时有许多河南老乡支援围垦,所以准备的唱片有很多是豫剧选段,比如花木兰、包青天之铡美案。”丁汉桃说,每位老乡都能给广播台提建议、点歌曲,这些豫剧选段则最受欢迎。“我自己就比较偏爱歌曲,没人点歌的时候,就喜欢放《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
唱片有限,20来张反反复复播放也会让人疲乏,因此原创的诗歌、民间小唱后来也在广播里登场。丁汉桃说,这些都是根据老乡们挑土、打夯等劳动状态创作的,有时宣传干事也会自己在广播里念些笑话,逗大家开心。
时隔60年,丁汉桃已经记不太清播报过哪些民间小唱,但当时的“工地战报”记录下了这些精神副产品。其中一首《工地素描》这样写道:红日一出遍地照/抬头来把工地瞧/工地一片新气象/人山人海好热闹/挑土同志真正“傲”/如同穿梭把土挑/快跑多装,多装快跑/一心要把堤挑高/挖土同志也不错/土块大了敲一敲/快点下,细细挖/一定要把质量保/打硪的,更是好/硪儿上举齐眉高/压花套打鱼麟状/堤身打得固又牢/青年人,志气高/困难面前打头炮/不论多少辛苦事/冲锋陷阵不躲逃/休息时,多热闹/谈的谈天,笑的笑/年轻姑娘爱唱歌/唱得小伙子乐呵呵。
在当年火热的围堤建场战斗中,人们在战胜自然的同时,还产生了许多类似《工地素描》这样的诗歌和民间小唱,成为围垦人的集体记忆。
苦中有乐
留下青春记忆
大多数时候,丁汉桃都呆在10平方米的广播室里。整个指挥部大棚里一共八九人,只有她一个女孩子。
指挥部有不同的科室,都用芦席简单隔开,考虑到丁汉桃是个女孩子,广播室除了用芦席隔开,大伙还给她用铁丝做了一扇简易门。
广播室有一扇小窗,透过窗户,总能看到不远处两个管理发电机的小伙子。筑堤期间,广播从未因没有电而出现播报故障,全靠这台柴油发电机。“当时周边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烂泥,无论雨雪,只要广播要播音,两个小伙子就一直守在发电机旁。”
比起堤上的工人,丁汉桃说指挥部的生活已经很好。日用的牙膏牙刷、手纸都有,不过全靠农民大哥大姐的肩膀挑到大李家墩,每天还能在食堂里打上一壶热水。唯一有些麻烦的,是晚上出门找厕所,路远,没有门也没有灯。
“现在想起来觉得艰苦,但当时一点没有觉得。”丁汉桃回忆,围垦是在冬天,晚上天黑得早,又没有电,下工之后,大伙不敢走远,只能在指挥部四边转转,天气好的时候,一抬头,能看到整片旷野上的繁星。
如果是雨天就呆在宿舍,听一位来串门的大姐讲故事。大姐是妇联主任,母亲去世早,下面的弟弟妹妹全是她带大,但吃苦耐劳、积极乐观,还是个典型的大嗓门,她也是性格内向的丁汉桃为数不多愿意主动说话的人。
那年春节,因为围垦需要,丁汉桃没有回家和父母团聚,但她印象中吃到了很多鱼。春节期间,还有位农民大哥帮她带了一篮子送回家里。
资料记载,1958年春节期间,有7万民工坚持战斗在工地。春节过后,12万劳动大军继续抢晴天、战雨天、冒风雪、斗严寒,艰苦奋斗,工效日益提高。
1958年4月11日,围堤计划工程量已基本完成,一条长达53。57公里的大堤已雄踞于府河之滨。
丁汉桃记得,完工当天,所有人都得到了一枚铜制五角星徽章,上面刻着“东西湖围垦第二指挥部”。“能在那个年代尽微薄之力,不仅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是一生的荣光。”
围垦精神让自己战胜病魔
去年11月27日,丁汉桃的老伴邹道毅去世,并要求家人按照他生前的诺言,将遗体捐献。丁汉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老伴会先于已患直肠癌13年的自己走了。
2006年,丁汉桃被诊断为中晚期直肠腺癌。确诊后,她把两个儿子送给自己的项链和首饰交给老伴,平静地对他做了交代:如果谢世,就把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洒在松树下作化肥。
化疗期间,癌症前后五次发生扩散,但丁汉桃最终都撑过来了。她说这大概跟自己心态平和有关,“我喜欢练字,《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都写,练手练脑,精神愉悦。”
在长达半年的围垦生活中,丁汉桃养成了练字的习惯。“当时医务室有位胡医生,写得一手好字,诚恳耐心,有空闲就帮我提高文化,我也向他学写黑体字、仿宋体。”分配工作后,因为字写得好,她也是单位的宣传骨干。
癌症治疗过程中,丁汉桃也常常记起围垦生活中遇到的乐观开朗的妇联大姐,经常在生活上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护士长范大姐。她说在最艰苦的年代,这些大哥大姐让自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没有一点防备和隔阂,这样的经历不仅让人成长,也让自己乐观、坚强。
早在1993年,老伴邹道毅就立下遗嘱,要将遗体无偿捐献出来为医学发展作出一点贡献,1998年还专门组织画展,宣传遗体捐献,丁汉桃因此也爱画画。
老伴去世后,丁汉桃独自生活,但仍坚持每日有半天练字画画,最近在抄写的是一本《小楷唐诗三百首》,正写到骆宾王的《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
家住江边,每天晚饭后,丁汉桃喜欢出去走走,尤其爱跟邻居大姐聊上几句,江水也会让人平静。患病之后,邻居两位大姐给了她很多鼓励,一位是长她七岁的吴姐,患胃癌二十多年,一位是长她十一岁的卢姐,得肠癌也十多年。
丁汉桃觉得这样的生活,仿佛回到60年前的围垦年代,独自一人面对生活,不沮丧,不惧怕。
再忆60年前 “围垦记忆”
十万围垦铁军奋战江河,当年的云梦古泽——位于武汉西北部的东西湖区,走过了围垦建区的苍茫60年,变身国家级临空港开发区。60年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几代人接力耕耘,使这里从沼泽湿洼地带成为承载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
一辈人拼搏与奋斗的精神,在当今更新蝶变的进程中更显弥足珍贵,值得铭记。在围垦建区60周年之际,临空港经开区从2月26日起,面向全市征集历往故事及照片,传承这段难忘的历史,记录时代缩影和心路印迹。消息发出后,如同在老一辈建设者的心湖中投下一块石头,激起一圈圈回忆的浪花,他们纷纷致信本报编辑部,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叙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为奋斗者们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提供薪火相传的动力。
为铭记既往、奋发图治,东西湖区继续面向全市征集围垦60周年来的老照片、老故事,欢迎您向2100605574@qq.com邮箱投稿(附住址及联系电话),或来信寄至东西湖区委宣传部。
(作者: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