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纪念东西湖建区60周年

胡莹君:心怀围垦激情一辈子都干不累

发布时间:2018-12-13 10:56:32来源:长江日报

  右图:围垦大军下湖来

  1963年,胡莹君(右)和队友在他们参与种植的桃树、苹果树前合影

  71岁的胡莹君伸开双手,手指和手掌间的茧十分清晰。和医生身份不符的是,她的手经历过“千疮百孔”的“锤炼”。

  “手上没痂了,但这些茧还在。”经历过了,记忆还在。

  1962年初中毕业的她,来到当时的走马岭农场,和30多位年轻人一锹一锹种出数百亩果树,使农场瓜果飘香。

  如今那里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唯有那片土地上一栋栋高层住宅“园林小区”的名称,还能复刻当时的记忆。

  那时的田间地头,胡莹君和从五湖四海而来的围垦乡民打成一片。即便走上了医生的岗位,那些围垦的乡民及乡民的后代,都会前来问诊。

  这是一群人在那个年代紧紧结合的情感,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芳华的最好证明。

  15岁只身在汉参与农村建设

  磨破血泡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生产

  1962年,胡莹君从武汉市第十三中学毕业。恰值走马岭农场面向社会招收一批青年支援新农村建设,胡莹君怀抱志向报了名。

  当年12月,当她如愿来到生产队时,情况却远比她想象的艰苦。

  数百亩荒地的开垦、种树工作,由三十几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承包。

  “不少‘汉口伢’分不清杂草和小麦苗,囫囵拔起。”胡莹君做过农活,有生产经验。来到农场工作后,见“五谷不分”的情况,便热心走到伙伴跟前,一一掰开杂草和小麦苗的叶子,露出茎来,“你看杂草的叶子更大,根也粗壮”。

  没做过农活的伙伴们有样学样,很快就能又快又准地薅出杂草。

  但那时人们做活时从不戴手套、帽子等劳保用具,所以伸出手掌来,都有被树皮、杂草划破的血痕,和握锹铲土磨出的血泡。

  胡莹君回忆,最多的一天,她一只手上起4个水泡。第二天做活时,轻轻碰上都会生疼,但不管三七二十一仍咬牙做活。围垦虽已结束,但那种激情始终洋溢在这块土地。

  “到处都是一股激情。大家都在埋头苦干,你哪能停下来?”磨破水泡后,脓血混作一团,胡莹君就用布条缠上几圈,“那时候受伤包扎没人用纱布,都是自己扯些布条解决”。

  等到结痂、痂壳自然褪去后,这块皮肤就“新生”了——新伤旧伤的痊愈,使手掌变得更“皮实”,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磨出水泡。

  夏天脸和脖子晒脱皮,冬天迎风、迎雪工作手、脸冻伤也都是常态。

  数年艰苦作业,使那一片成为了桃林、苹果林,每到瓜果成熟时,一片都散发浓郁果香。

  围垦乡民亲切称呼她为“胡胖”

  逢年过节时唤其“回家吃饭”

  少小离开母亲的胡莹君,常常将苦楚自己扛下来。

  有一年母亲远道而来探望她,发现她居住的芦苇棚丝毫不能抵御寒风,盖上几床被子仍刺骨地冷,便连哭三晚。回家后立即赶制棉衣,给她寄来。

  当时,拿多少口粮和工作计分息息相关。一天勤恳工作,完成布置的任务,能拿到8个工分。一个月下来,假如总工分过了标准线,能拿到15公斤原粮。可满打满算能拿全15公斤原粮的人并不多。

  攒到原粮后,要经去皮、打磨等工序,在加工厂拿到手的大米仅10公斤出头。

  一天七两大米,对今天精细饮食的人们来说,是足够甚至远超需求的。可对当时连续干活、正长身体的年轻人来说,着实不够。

  除开打好的细粮外,他们将麸皮等留下,混着面粉或其他粗食一起和成“杂粮馒头”,一点都不敢浪费掉。

  胡莹君年轻时身体虚胖,人们爱叫她“胡胖”。见她吃不饱肚子,走马岭附近的河南乡民就在逢年过节时叫她去吃饭。她亲切地称其“叔叔”“阿姨”。

  这在各家各户都没有余粮的时候,但凡“让”出的一点食物都代表浓浓的爱意。

  那些远道而来的河南乡民,因围垦留在了东西湖。胡莹君又在新农村建设中认识了这些围垦的亲人,共同的奋斗经历使他们紧紧凝聚。

  在胡莹君日后成为走马岭农场保健所(现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医生后,乡民仍放心将自己和后代的健康交到胡莹君手中。

  61岁的黄文学说,他在1957年跟随父母从河南来到东西湖,母亲和胡莹君的交情一直很好。尽管母亲已瘫痪在床,但在胡莹君来家的时候仍能意识清醒地呼唤她的名字。

  为乡民接生的返途中不慎从大堤滑下

  踩空的瞬间还紧紧怀揣保健盒

  1963年,胡莹君开始一边在生产队做活,一边学着做起了农场的保健医生。每到中午、晚上,做活的休息时间,胡莹君便在保健所里为乡民们打针、发放药物。等到1966年时,她开始从事不脱产接生员工作。

  她还记得1973年10月的一天凌晨,一位乡民称自己媳妇即将生产,请胡莹君上门接生。

  当时的马路不比现在,要么是满是石头尖的石子路,要么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土路。跟随乡亲前往的路途十分坎坷。

  一条十米长的沟上搭了三根棍子,棍子上架上了零散的几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桥”。

  过桥时,胡莹君要蹲下身子,手扶摇摇欲坠的搭手,从棍子上缓慢挪步。

  好不容易过了桥,还要穿过走马岭开荒大堤和一条水沟,才能到达乡亲家。2公里的路程显得异常漫长。

  当天凌晨5时,胡莹君完满完成了接生任务,趁着夜色赶回住处。

  在躲避开荒大堤上的积水时,胡莹君一不小心踩空,从数米高的大堤上滚下。踩空的瞬间,她将保健盒紧紧揣入怀中。

  过去的酸楚滋味更显现在生活的甜美。“过去送病号都是人抬、牛车拉,到后来就是用手扶拖拉机、卡车、小轿车。”胡莹君说。她指向宽阔的107国道,“你看,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是质量较差的沥青路,连路灯都没有。谁能想到这里成了现在的样子呢?”

  71岁的胡莹君是东西湖区走马岭中心卫生院一名社区医生。1962年中学毕业后,她来到东西湖区走马岭农场园林队工作,1963年开始走上行医历程。55年来,她始终保持“赤脚医生”本色,扎根走马岭,坚持“马路巡诊”,服务当地群众四代人,获得武汉市“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和“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荣誉称号,当选2015感动江城年度人物。

(作者: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