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天河机场T3工程正加紧建设。(记者李溪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成熔兴
本月初,郑州新郑机场T2航站楼和第二跑道通过民航局验收即将投用,在湘鄂豫中部三省中率先迈入“双航站楼+双跑道”时代。明年,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长沙黄花机场第二跑道扩建工程将相继完工。随着机场运输能力倍增,中部民航三强的新一轮临空角逐正拉开大幕。
上一轮竞跑中,武汉表现如何?下一轮角力中,武汉又该如何振翅?
为寻找答案,2日至11日,我们走访武汉、长沙和郑州三地,深感上一轮竞赛武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下一轮竞争中“天机”不可再失。
武汉“醒得早、动得晚”
武汉、长沙和郑州启动临空经济的时间相当:
2008年前后提出构想、发起动议,2012年前后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航和临空产业发展,2015年建设成果初步显现。
竞跑开始时,武汉“醒得早”,2008年就制定了区域性临空产业发展规划;“资质佳”,2009年前武汉天河机场一直是中部最大机场,客货运吞吐量稳居第一。武汉经济体量高于长沙、郑州,对“经济晴雨表”——民航业的反哺作用大。
但此后7年中,武汉错失先机:
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武汉民航饱受冲击,同在武广高铁上的长沙却成功应对,客运量反超武汉,连续5年保持中部第一;
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如今年产逾亿部手机,直接推动郑州航空货运量跻身全国前十,今年航空货运量已两倍于武汉;
2013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部地区占尽政策先机……
近3年,武汉民航奋起直追,在省和武汉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选择在国际航空客运领域发力,相继开通直飞亚、欧、美、澳四大洲的35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打造中部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这一成绩令邻省艳羡,今年武汉更有望夺回客运“中部第一”,但从临空产业集聚上看,这一战略的拉动效应仍显不足:在郑州,凭“空”而起的富士康、E贸易,已带动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
发展临空需整合优质资源
面对新一轮的竞争,武汉临空经济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省多位地方官员和民航人士指出,湖北省、武汉市对临空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但战略定位、政策扶持仍待加强。必须在体制机制、产业规划、政策配套、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临空经济属高端经济形态,需集中区域内优质的产业资源。
以河南省为例,2011年,该省划定415平方公里的区域,成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设立管委会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和招商。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围绕财税、金融、要素、人才、口岸建设、便利通关等方面,推出81条政策支持。
其间,河南省、郑州市集中优质资源,围绕航空港搞建设:郑州综保区与新郑机场仅一墙之隔,吸引以富士康为首的高端手机加工基地落户;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欧国际班列起点站,均布局于新郑机场周边。
相比而言,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今年才出炉;武汉天河机场所在区域的高端工业基础薄弱,招商引资难以见效;综保区、跨境电商试点、通航产业、高铁站等核心资源分散全市,难以形成合力;武汉临空经济区地涉两市三区,如何从行政管理层面统一架构、如何理顺三地政府的利益关系、如何减少产业重叠、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等问题,亟待破解。
期待产业与航运良性互动
武汉是老工业基地,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实力雄厚,但在临空经济所涵盖的众多产业中,优势却并不明显,亟需引入能引爆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及企业。
反观郑州、长沙,无论区域大小,只要发展临空经济,都以产业规划为先、重在项目落实。
2014年,郑州市批复《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在上街区设立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的通航试验区。该区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规划,确定以打造“中原经济区通航枢纽、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中国飞来者大会承办地、全国一流的通航园区”为目标,以发展通用航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通用航空服务三大板块为重点,规划了飞机起降、维修服务、教育培训、飞机组装、零部件制造等11个功能区。
如今,这座仅13万人口的昔日“铝都”,已云集郑州啸鹰、河南永翔等40家通用航空企业,机队规模达60架。总投资10亿元的郑州啸鹰通过收购美国通航企业,2014年底,已实现在郑州生产、组装、研发新型私人飞机“郑州1号”。该区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地公司达到20家,机队规模达到200架,实现年飞行6万小时。
2012年,长沙空港城管委会设立之初,就斥巨资聘请国内外一流智囊机构规划产业布局。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在距离空港城1小时交通圈内,分布着长株潭七大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实力强劲。为了错位竞争,空港城决定重点发展高端商贸休闲、特色会议、航空运输、总部经济、高新科技、通用航空等产业。2013年,在邻近长沙的株洲,山河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欧若拉”成为国内首款通过民航适航认证的私人飞机。
郑州、长株潭制造的私人飞机已初具规模。郑州1号和欧若拉的生产者们都表示,私人飞机更像是20年前的私人轿车,“即便目前产值不高,但谁也无法预料它在未来会迎来怎样的井喷。我们瞄准的是5年到10年后的万亿大市场。”
“未来5年至10年,临空产业将是我国最具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专家建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武汉应加强对包括通用航空在内的临空经济的重视,尽快制定清晰可行的产业规划与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