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范海燕向记者展示特色农产品
□楚天都市报记者廖仕祺张吉晴见习记者陆缘通讯员彭吉松宋亮徐阳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宋枕涛邹斌
临空港是一片创业的沃土,求贤若渴的诚意也是满满。近年来,临空港优越的创业环境吸引了优秀人才回流,也让在外创业者对故乡多了几分眷念。本期专栏两代创业者的经历,映射出的是临空港创业环境的华丽蜕变。
回汉二次创业 80后创业者情定临空港
2004年,24岁的范海燕在武汉创业失败以后,便去了广州工作。虽然在广州的事业蒸蒸日上,但大学期间学习农业技术的范海燕,仍然希望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创业。2012年,范海燕毅然再次回到武汉,在临空港辛安渡街开启第二次创业之旅,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这里物流方便、农业配套设施好、土壤肥沃,街道对我们也给予了很多扶持。”落户辛安渡街后,合作社不但每年都能享受到农业保险、科技培训等政策上的优惠,土地规模也逐年扩大,目前已拥有1100亩土地。“药食两用”的蔬菜是合作社最大的特色,除了“瓜蒌”,合作社还先后推出了紫玉淮山、金花葵、雪莲果等多个“药食两用”的明星农产品。
范海燕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70名农户加入合作社,去年合作社总产值达到了8900余万,农户平均每人每亩增收4500元。“是六年前的那个决定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未来也希望继续在这里实现我的理想。”他笑着说。
青年时离乡 60后创业者难忘临空港
由于父母参与到东西湖围垦建设中,陈新平小时候便跟随着父母由江西迁往东西湖,定居在辛安渡街红旗大队。1989年,二十出头的陈新平从湖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在中心城区求学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东西湖与其它城区和城市的差异,这也让他下定决定要出去闯闯。
毕业后,陈新平便到上海工作。1999年,他从原公司辞职下海,在杭州和朋友一起合伙开起了公司。19年间,喜欢挑战的陈新平涉足多个领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目前他的公司主要负责参与高铁建设项目。
这些年虽然走南闯北,但在陈新平心里,临空港却是他永远的根。“每年都会回来两次,只要碰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回东西湖,去以前的学校走一走,心情就舒畅许多。”
6年前,陈新平萌生了想要回到临空港创业的念头,但由于当时的工程项目牵制,这个念头被搁浅了,此后也一直未能如愿。“这也成了我至今的遗憾,生意做得再大,还是比不上家的感觉。”陈新平对记者说。
行政审批的“临空港速度”留住创业者
近年来,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不断提升行政审批的速度,为创业者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今年6月,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启动,首位申请人胡珊仅用1小时就拿到了印刷经营许可证。“与此前的多证合一政策相比,‘证照分离’其实是在进一步降低审批门槛。”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袁斌向记者介绍,“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破解了市场主体“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为创业者营造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过去咨询、收件受理、审批等多个窗口,统一合并为“马上办”窗口,注册登记审批3天办结升级为1天内办结,6个社会类事项审批时限也由原来的20天缩短为“马上办”,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
袁斌表示,接下来还将破除数据壁垒,打破各部门各自系统孤网运行模式,建立云端武汉临空港政务大厅平台;按照“网上办事是常态、网下办事是例外”的要求,优先推行网上办理。
(作者: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