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李四顺把文化馆刚刚拿到的第14届百花书会曲艺奖一等奖证书,放进了资料室书柜。资料室里,中国文化节群星奖、楚天群星奖、黄鹤群星奖……这些星光熠熠的奖牌、证书,都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而墙上悬挂的下乡演出剧照却格外引人注目。
在临空港经开区工作近40年的李四顺,把群众口碑看得比什么都重。农场的老人手,都晓得这个能唱会演的文化馆长。这几天,李四顺一边排练全区重点推出的情景话剧,一边筹备下乡演出的节目。到基层演出,他总怀有一股劲头,好像30年前那个精干小伙,从来没有老去。
1989年1月30日,农历小年,区里组织在吴家山电影院搞迎春文艺演出。26岁的李四顺时任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那场演出他心里有些郁闷——零星进场的观众,都是拿着赠票来的,整场下来并没有多少掌声。
李四顺家住将军路街李家墩,骑车回家后被家人追问:你们文化馆啥时候来我们农场演出?而他的邻居们,恨不得个个踮起脚跟儿,等着、盼着。
赠票没人看,农场没戏看。怎么办?
第二天一上班,一宿没睡安稳的李四顺向文化馆长建议,能否带上节目到农场分场巡演。听到建议,馆长拉起李四顺就找区文化局局长。局长喜出望外,连声说“好!好!”
紧接着,李四顺拿方案、编节目,根本没心思过年。正月初八上班头一天,他就张罗大家投入排练。初十清早,巡演小分队就出发了。
李四顺至今记忆犹新。30年前的下乡演出,条件相当清苦,演员们劲头十足。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更没有扩音设备,横幅一拉,大家就在稻场上开演了。
巡演所到之处,村湾沸腾起来——鞭炮炸起来、腰鼓队跳起来,男女老少像过大年一样高兴。树杈上、牛背上、谷垛上,全是观众。有个大爷坐在轮椅上打吊瓶,看得如痴如醉。
正月的东西湖朔风阵阵,演员们心里春意浓浓。
进农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文化馆深入基层,全年演出不断。1992年,全国文化系统“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东西湖文化巡演受到全市宣传文化战线的关注。
初心不改30年,这个拥有百姓口碑的金牌文化馆,下基层演出从没间断。只要馆长一个定位,演员们打车、开车就齐齐赶到,车费、油费从来没人计较。
如今,临空港经开区每个街道都建有标准化剧场或演艺设施。“时代在变、节目在变,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向善向美的主题永远不会变。”李四顺介绍,从去年开始,临空港经开区推出第一届市民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更新更高的平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创作的源泉。建设与国家级开发区相匹配的群众文化,我们不会停下脚步。”
(作者: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