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潘頔 通讯员 杨诗雨 李健)2025年10月23日,武汉市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暖心一幕:家住水仙里小区的徐婆婆将一面绣有“医者仁心,守护健康”的锦旗送到家庭医生刘思璐、纪迎庆手中,感谢她们三年如一日对老伴李爹爹的悉心照料。这面锦旗背后,是基层家庭医生团队与医联体专家联动编织的健康守护网,更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强根基、惠民生”的生动缩影。

图为徐婆婆将锦旗送给家庭医生刘思璐、纪迎庆
细致入微:从“健康管家”到“家庭伙伴”
李爹爹长期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自2023年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刘思璐、纪迎庆两位医生便成为他的“健康管家”。从每日饮食搭配到用药提醒,从情绪疏导到运动建议,两位医生通过定期上门随访、24小时在线答疑,将健康管理融入老人生活的点滴。徐婆婆含泪回忆:“她们连老伴夜里睡不安稳都记在心上,还教我们按摩穴位缓解症状。”
作为医联体核心单位,武汉市第五医院定期派驻心血管、内分泌、中医康复等科室专家到二桥中心坐诊带教。为提升慢性病管理质量,二桥中心依托“三甲医院—社区”医联体平台,为李爹爹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当血压波动异常时,家庭医生可快速联系医联体心血管专家进行远程会诊;遇到复杂病情,直接通过双向转诊系统预约三甲医院专家门诊。“去年老伴突发胸痛,刘医生通过医联体平台联系到武汉市第五医院专家,半小时内就完成了转诊手续。”徐婆婆感慨道。
耐心破冰:让“抵触治疗”变“主动参与”
李爹爹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签约初期,他对血压监测极度抵触,甚至摔毁血压计。面对这种情况,刘思璐和纪迎庆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家庭式沟通”逐步建立信任,将医学术语转化为“吃盐多像水管堵了”等生活化比喻,为李爹爹定制运动方案,并邀请他加入社区健康小组。
“以前劝他量血压像打仗,现在他主动提醒我们‘该约医生了’!”徐婆婆的笑声中满是欣慰。这份转变的背后,是医联体专家团队用30余次上门、50余通电话搭建的信任桥梁。

图为刘思璐、纪迎庆在二桥街社区为群众做慢病管理宣传
延伸关怀:医患信任超越血缘
两位医生的服务从未局限于签约对象。每次随访,她们都会为徐婆婆测量血压,教授中医养生操,甚至帮她调整降压药服用时间。去年深冬,李爹爹因病情反复拒绝住院,家人束手无策时,刘思璐和纪迎庆冒着寒风上门,为他制定治疗方案,最终说服老人接受治疗,避免了病情恶化。
“她们比女儿还贴心!”徐婆婆抹着眼泪说。在二桥中心,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罗毅医生用幽默化解居民对体检的恐惧,被亲切称为“开心罗大夫”;高珍医生长期为独居老人送药上门,收到的手写感谢信堆满抽屉……她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温情填补医患间的“最后一公里”。
星火成炬:医联体赋能基层医疗
目前,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武汉市第五医院已形成医联体合作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双向转诊、检验结果互认、慢病管理同质化。
下一步,该中心将创新“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并联合社区开设“健康驿站”,提供中医理疗、居家上门护理等延伸服务,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
记者手记:一面锦旗,串联起三甲医院与基层社区的温暖接力;一个医联体,构建起分级诊疗的坚实网络。在二桥中心,我们看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生动实践,更感受到了医联体模式下“资源下沉、服务上升”带来的民生温度。当家庭医生的温情与三甲医院的专业深度融合,基层医疗正从“保基本”迈向“高质量”,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鲜活的基层注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