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0日讯(记者 常少华 吴曈 杨佳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1月8日,《武汉市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到2027年,全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力争突破800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会场上,代表委员对这一奋斗目标高度认同、反响热烈。大家表示,武汉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有基础、有底气,如今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更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何为“高地”?
要能引领全球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何为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实施方案》中指出,武汉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中心、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健康服务消费中心。
“高地通常指在一个特定领域内,某个地区或城市因其卓越的表现、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导者。”在市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汪宏波看来,“高地”象征着该地区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对其他地区产生辐射效应。
市人大代表、武汉同济现代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亦武也谈到,国际医疗创新高地主要指在医疗技术、服务、管理、科研以及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能够引领全球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汪宏波分析,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必须具备“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集群中心、高端医疗服务提供者、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四方面的能力,武汉提出这一目标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条件——武汉拥有众多高水平大学和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机构,并初步形成了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有基础、更有底气。
如何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李亦武留意到《实施方案》中有“探索组建医学科技创新转化联盟”等措施,他补充:“应当建立健全从临床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优化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医疗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汪宏波则十分关注《实施方案》中提到的“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他认为,关键核心技术对提升产业链条的价值至关重要,表明了武汉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的决心。
“创新”什么?
重点关注满足临床需求并且能转化的技术
构建高能创新平台、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特色重点学科、开展高端医疗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支持高端化学药研制、推动建设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实施方案》给出诸多创新点子。
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要“创新”什么?市政协委员、民建武汉市委常委、市民建科技与健康委员会主任汪东华认为,创新要在医疗技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着重发力。
《实施方案》鼓励高校院所生命科学与医学、物理、工程、信息、化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汪东华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融合正成为推动健康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但当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复合人才短缺、技术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在医工交叉领域,创新的关键在于理解临床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技术创新。”汪东华建议,在医工交叉领域,未来可借鉴武汉同济产业科创中心的成功模式;推动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医教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实施方案》提出,武汉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药物研发制造基地,其中一项措施是鼓励中药创新研制推广。市人大代表、马应龙药业集团党委书记宋志奇介绍,目前马应龙已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合作,搭建中药大健康创新平台。他建议武汉以马应龙这类龙头企业牵头,设立湖北时珍实验室分中心,加快大健康产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作为一位中医药企业家,宋志奇非常认同《实施方案》中“以企业为产业创新主体”的要求。他建议政府要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力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培育适应医药企业发展的创新文化,运用市场化手段,助力企业提升市场主体价值创造能力。
怎样“国际化”?
要引进来,也要有能跻身国际市场的产品
“国际”“国际一流”“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吸引力”,《实施方案》里这些词格外关键,武汉打造的国际医疗创新高地是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
市政协委员、武汉金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华认为,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武汉医疗企业和机构应该加强链接,以榜样带新锐、以点带链,加强深度交流和资源共享,在业务、技术、研发等板块深度挖掘、寻求合作共赢点,促进医疗行业产业链集群发展。
要在国际上成为医疗创新高地,王少华补充,一方面吸引医疗器械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落户武汉;另一方面,以武汉市丰富的医疗资源为依托,打造医疗康养属地品牌,吸引康养人群流入武汉,以高需求推动产业高科技发展。
除了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武汉已是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重要策源地,但汉产的应用率非常低,研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市人大代表、市武昌医院院长李相友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做了一个医疗设备调研,武汉市各类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在内,采购武汉市本土研发生产的医疗设备耗材并不多,采购率不到10%,这与武汉医疗创新能力不匹配。过去,武汉医疗机构主要是采购进口的多,现在主要是采购江浙、上海、广东等地的医疗器械。
近年来,武汉高端医学成像设备频频取得重大突破,还首次实现外销跻身国际市场。
在李相友看来,要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首要成立工作专班,对标对表,制定具体工作清单。强化医疗人才的内培外引,引进具有全球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医疗高端的领军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快科技医疗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制造质量过硬的医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