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 汤炜玮 马文俊 通讯员 叶秋)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市新建各类公园110个,正式迈入“千园之城”。江汉关广场一期建成投用,咸安坊二期、昙华林三期等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开放,民众乐园、巴公房子等焕新开放。一批百年老街蝶变新生,再现人潮涌动的繁华烟火气。
同时,报告提出,将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壮大文旅支柱产业。“将武汉加快建设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纷至沓来,品厚重历史、揽诗意山水、享多彩生活。”
烟火气是武汉吸引游客最温暖的底气,如何让武汉有更强的底气?1月9日,武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抒己见。
“武汉现有优秀历史建筑225处,涵盖商场、洋行、花园洋楼、里分、工业厂房等多种类型,诸如平和打包厂、昙华林、巴公房子、保元里、民众乐园等优秀历史建筑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是打造新型文化业态的坚实载体。”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董菲,在代表武汉市政协民进界别的发言中提到,还有不少优秀历史建筑没有用于发展文旅业态,如能将这些“闲置”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开辟为文旅景点或打造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将极大促进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
“在真实、完整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可借鉴敦煌‘数字莫高窟’云游、黑神话悟空游戏带山西古建出圈等经验,链接数字技术、创意设计、艺术呈现等新型文化业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元素和灵感,反哺线下实体,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董菲说。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林颖在代表武汉市政协台盟界别发言中也有相似观点。他建议,整合多方力量,统一打造武汉非遗文化地标,将非遗推广融入大众生活,要发动更多人自发保护非遗。
“武汉不仅要彰显江城特色,还要融入国际理念。”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徐旭东代表武汉市政协致公党界别的发言建议,加强与国际顶尖主题乐园品牌的交流合作,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主题度假区。
“品味惬意田园生活,诗意栖息山水之间同样值得期待。”来自武汉市黄陂区的人大代表阮诗军、王志超、陶鸣勇共同建议,支持培育黄陂木兰湖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木兰品牌是武汉文旅的重点品牌之一,木兰湖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将有效带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持续拉动武汉及周边地区文旅消费需求,成为武汉文旅新地标、武汉消费新中心。”
“增强沉浸式体验,还要加强一站式规划。”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汉阳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湧建议,将武汉市内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加强黄鹤楼、东湖风景区、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等重点片区统筹规划,推进串珠成链、组团发展,以资源大整合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还建议武汉市扶持本地特色餐饮,重点推介武汉‘名菜’‘名点’‘伴手礼’。”陈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