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7月1日讯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武汉经开区动工兴建30周年。在这个关键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些,三十而立再出发的武汉经开区面临“破题”。
武汉经开区组织部负责人说,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育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强大动力,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又着力打造了一块人才服务新阵地——“车谷人才创新港”,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综合服务,集聚政府公共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多种功能,通过人才聚集技术链、价值链、产业链,一大批国际国内顶尖人才来区创业,一大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一系列国外“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被攻克,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启动“人才新引擎”,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人才创新港。
广发英雄帖招贤纳士
吹响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2019年7月,武汉经开区出台产业、人才、“三创”政策升级版,发出“英雄帖”,招贤纳士来“车谷”创业兴业,吹响了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通过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办法等一揽子政策“组合拳”,武汉经开区相继推出高端人才“引育工程”、骨干人才“集聚工程”、博士人才“倍增工程”、高技能人才“壮大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提升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推进系列人才评价、引进、使用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武汉经开区推出的政策对初创企业吸引力非常大,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融资贷款等燃眉之急,让企业可以沉下心来谋发展。”华励智行CEO邱志军说,在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邱志军毕业于清华大学,2017年来汉创立华砺智行,从事车联网和智慧交通领域产品开发。4年时间,员工规模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个人扩充到100多人,70%以上是名校硕博毕业生,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实现赢利,已成长为世界车路协同头部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
“武汉经开区对人才、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全可以媲美深圳,考虑到武汉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无疑对人才创新创业有着巨大吸引力。”长期在深圳工作的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学锋说,公司正围绕建设“一个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一个孵化器和一支科技创新基金”,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助力武汉经开区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院士27人,培育“黄鹤英才”104人,“车谷英才”316人,引育高技能人才2.4万名。
企业发明专利增幅居全市首位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2020年,武汉经开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00.99%,其中,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3180件,同比增长106.23%,增速均位居武汉市各区(功能区)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突破100件,是武汉平均水平的2.5倍;人才拥有申请发明专利1049件,相比2017年增长超过6倍。
靓丽数据的背后,靠的是创新驱动,更是人才驱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武汉经开区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入选2020年“车谷英才”的潘牧,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他负责研制的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率先开发出CCM膜电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上对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封锁,并建成国内第一条燃料电池膜电极(MEA)自动化生产线;黄敏也是2020年“车谷英才”入选者,他申报的东风汽车集团H53车型项目,自主完成概念开发、仿真计算、功能开发、标定、测试认可等核心工作,打造出东风集团第一款高性能新能源轿车。
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上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功率半导体模块(IGBT模块)直接控制全车交直流转换、高低压功率调控等核心指标,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强大脑”,制造工艺难度极高,被称为“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珠穆朗玛峰”。目前,国内仅有三家厂商具备汽车用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研发、制造能力,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智新半导体有限公司即为其中之一,已建成年产30万套IGBT模块封装测试生产线,二期生产线建成可年产90万套。
2020年10月总部落户武汉经开区的芯擎科技,掌握7纳米车规级芯片的制程工艺,能够完整提供从传统汽车电子架构到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架构中的全部高端芯片,汇集大量芯片开发和汽车领域顶级专家人才,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半年时间已获得10项发明专利。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武汉经开区组织部负责人说,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唯有以改革创新机制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指向,厚植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土壤,在新一轮世界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对一定制化服务
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沟通平台
今年3月,车谷人才创新港启用。尽管时间不长,但已累计举办上百场品牌人才活动,涵盖科学家讲坛、经济学家讲坛(车谷讲坛)、高校人才走进车谷、企业家分享交流(论坛)、人才沙龙、主题培训等六大类,已经形成常态化、系列化、品牌化,成为武汉经开区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交流平台。
3月19日,车谷人才创新港举办华为云企业数字化转型分享会,促进区内外企业家深入交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4月28日,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做客“车谷讲坛”,在车谷人才创新港为全区党员干部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武汉发展战略选择》专题辅导;5月21日,首期科学家讲坛李德仁院士专题报告会在车谷人才创新港举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基地、5G与6G、“北斗+”与“+北斗”、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城市与智能汽车的最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讲解;6月11日,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七所知名高校的30多名大学生代表,带着20多个创业项目来到武汉经开区车谷人才创新港进行路演,“梦想北斗——基于大数据的理想规划和实现方案平台”“物联网鱼缸”“管道机器人”“微型‘芯’能源”等一个个脑洞大开、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项目让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车谷人才创新港主要面向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国家承认的海外高校毕业生,有成熟的创业计划且确实有创业工位使用需求或者三人以上的创业团队均可免费申请一个创业工位,获得过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前三名和曾经获得创业资金扶持的项目优先。自入驻当月起,最长可免费使用一年。与此同时,车谷人才创新港还为有意向落户的人才项目提供免费过渡办公场地,最长免费使用6个月;对符合《人才强区战略》的初创型企业,最长可免费使用3年。此外,为了加快聚集海内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车谷人才创新港还面向专业服务机构、高校人才联络站、校友会及海内外人才工作站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为更好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车谷人才创新港将“量身打造”提供一对一定制化服务。今年4月8日,科大讯飞与武汉经开区正式签约,将建设科大讯飞华中总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华中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为了解决筹备人员就近办公的燃眉之急,车谷人才创新港专门辟出半层楼为科大讯飞华中总部约50人人才团队提供过渡办公服务保障。“武汉经开区‘店小二’服务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讯飞华中(武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上说,将积极推动与武汉科研机构、高校等技术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助力武汉经开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武汉经开区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在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关键节点,将大力实施“英才聚汉工程”,以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创新人才;将扎实推进新兴产业人才项目建设,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平台建设吸引高端科研人才;将常态化开展“企业问计”调研,问企业所需所想,解企业所急所忧,为中国车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长江日报记者邓志鹏 通讯员阳艳兰 王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