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通讯员 肖干才
我的老家在松滋市街河市镇平板桥村,我每年都要回老家探亲、踏青。
老家年年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近六年。自2014年,松滋市委派来以市人民检察院领导戴晋为队长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松滋市街河市镇平板桥村村党支部、村委会一道精准扶贫,“一对一”帮扶,使全村4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大家抓产业、跑项目,国家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6月19日,松滋市街河市镇平板桥村村党支部书记曾凡军(左四)、驻村工作队员周进超(左三)等,向笔者细细讲述了平板桥村的十大变化和一连串数据。
村会议室座谈。通讯员供图
一是田变灵。以前老家人只种早稻和晚稻,开支大,收入少。如今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水稻改种中稻、再生稻,田好种,米好吃,投入少,价格高。此外,种了230亩蔬菜,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养殖了110亩基围虾,每亩年收入过万元;搞了300亩虾稻连作,每亩年收入1200多元。土地流转灵活,种养项目灵活,销售渠道灵活。
“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归根到底,人要靠土养活,土要靠人盘活。平板桥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是盘活了土地。同时,水稻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耕整机32台,收割机2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过去男女老少都在家里种田,如今抛秧种植、机械耕收,省下700多劳力外出务工,既支援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又为这些家庭每年挣回3000多万元。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8600元。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有彩色电视机850台,占总户数501户的94%。有手机1690部,占总人口2121人的79%。连通往街河市的公路都安装了路灯,过去的黑灯瞎火如今变成了不夜天。
三组基围虾养殖塘。通讯员供图
二是路变硬。六年前公路成了型,但没硬化,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开车提心吊胆,走路浑身是汗。如今全村8000米公路全部用水泥硬化,组组通,户户连,走路迈大步,开车一溜烟。
三是渠变直。过去的渠道弯弯曲曲,经常阻水。如今全村大大小小一万米渠道都是直线,两边都用水泥护了坡。涝能快排,旱能快灌。
四是堰变清。村里大堰,面积四五亩,以前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后来一不挑泥粪,二不护堰塘,清水变浑水,浑水变臭水。去年村里用挖掘机挖除污泥,用块石护住堰堤,堰塘的水又变得清亮了。全村类似的43口堰塘,120多亩水面,也都变得清澈。
正在新修的渠道。通讯员供图
五是衣变花。老家人穿衣服,改革开放前是吊灰色家机布,改革开放后是青蓝色卡机布。不光男人青一色,连女人都很少穿花衣服。如今男女老少的衣服五颜六色,网购衣服,快捷方便,新潮时尚,物美价廉。
六是食变精。老家人的伙食是三段式:改革开放前吃不饱,干稀搭配省着吃;改革开放后物资丰富,大鱼大肉拼命吃;如今怕肥肉吃多了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肉少吃,鱼多吃,再生稻米煮饭吃。
七是住变楼。截至2020年6月底,全村470户住上了楼房,占总户数的94%。因病因残致贫的肖文兰、代作才两户,前年脱贫后一起修建了漂亮的小楼房。
肖文兰(左)、代作才(右)新楼。通讯员供图
老家八字墙的新村。通讯员供图
八是行变车。老家人出门是四部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脚当车,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自行车,上世纪九十年代摩托车,如今新时代坐轿车。据不完全统计,全村现有私家轿车318辆。村里人上宜昌,下沙市,近到茶市、街河市,都是开的轿车子。
九是脏变美。过去房前屋后渣连渣,草连草,垃圾随便扔,脏水随便倒。一到夏天,蚊蝇成群,臭气熏天。如今村里设立了320个垃圾箱,有3名保洁员,村民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垃圾及时由镇里的保洁车运出村。许多农户在门前栽花种草,风一吹,香气扑鼻。去年新建的二组庙湾小区,堰水清,柳丝长,绿草红亭鲜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二组庙湾小区。通讯员供图
十是寿变高。老家人以前没有医保,有的人会小病拖大。如今全村人人有医保,大病救助报销大部分医药费。村里有卫生室,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诊,加上衣食无忧,村民越活寿越高。2019年年底统计,全村人均寿命为76.5岁,其中85岁以上有63人,有5位村民年过九十,九组村民雷元喜寿高百岁。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平板桥村只是全中国69万多个行政村的一个,我从老家的变化,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力度,乡村振兴的强度,美丽乡村的亮度,实现中国梦的可信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