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武汉最强小时降雨量超过2016年,渍水6小时内几乎全部消退,全市众志成城应对入梅第二场强降雨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2日06:41 来源: 长江日报

中午11时许,江岸水务职工用排水车将竹叶山铁路涵洞渍水全部疏通排除,交通恢复正常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一夜又一白天的降雨,突如其来。半天时间,主城10多处较严重渍水全部消退。确保一城安澜跑赢风雨的,是武汉市应对汛渍的众志成城。

雨情

站在雨中不敢睁眼 水从天上“泼”下来

6月21日17时,武汉市气象台发布雨情通报,20日8时至21日17时,我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半夜入梦的人只听得到轰鸣阵阵,却不知道这场雨究竟有多大。

据气象部门统计:20日晚11:00-21日早9:00,武汉174.5毫米、蔡甸200.6毫米、黄陂165.3毫米、新洲104.7毫米、江夏95.2毫米、开发区114.3毫米。其中,自动站雨量50毫米以上的有132站,100毫米以上的68站,200毫米以上的3站,其中雨量最大为蔡甸玉贤站232.9毫米。

在易渍水点值守的排涝人员这样形容:站在雨中不敢睁眼,水是真正地从天上“泼”下来。

数据显示,21日晨,此轮降雨最强小时降雨量达到82.1毫米,超过特大暴雨级别(小时降雨量50毫米),为近10年来第二位,且已超过2016年。

21日8时,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了全市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

未雨绸缪。20日下午,气象部门发出预警,市防办全力做好全市防汛排涝应急指挥调度工作,各级人员到岗到位,中考考点易渍水点全市泵站全面待命;市城建部门负责做好重大建设工地的渍水抢排、应急抢险保障的组织及协调工作,及时排除渍水隐患,打通受阻通道;市城管部门做好桥梁、地下通道等设施的应急联动抢险工作,及时清除雨水口垃圾、杂物;市公安交管部门负责主次干道、主要渍水点交通疏导分流工作,通过电视、广播、通信等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交通信息;市气象部门及时做好雨情变化信息的滚动播放和发布工作。

市水务人员在中考考点周边重点值守,紧急抽排。市属大型泵站有序开展腾库容降水位预抽排工作。中心城区江南、常青、后湖等泵站累计抽排水量2229万立方米;新城区16处大中型排涝泵站抽排水3800余万立方米。

截至下午1时,全市7处影响交通渍水全部消退。整场雨中中考考点周边无一受到影响。

昔日渍水“重灾区”工地,在此轮降雨中,均未发生较大渍水,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排水清淤、倒树抢险、进行安全巡查……暴雨来袭,城市的园林工作人员积极行动。

对接市内三大火车站、新荣客运站等的公交线路通行正常,晚高峰时段的公交运营平稳。

武汉地铁正常运营,从开班到中午12时,6小时线网客运量为135万乘次。

天河机场场区道路、涵洞、隧道等无积水,正常通行;本场航班正常起降。

此次暴雨蔡甸、黄陂降雨量较大,有民房受损、农作物受灾情况。至下午5时,各新城区交通恢复正常,城区无明显渍水。

应对

启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 中考学生无一缺考

“下了一晚上,雨停后一下就排完了,武汉真棒。”下午3时许,有市民在朋友圈发出感叹。

有网友表示意外,称来得这么猛的雨,没想到退得也这么快。

对比饱受渍水之苦的2016年,此轮降雨,主城发生的渍水点,明显减少。

2016年,中心城区共有162处道路出现渍水,城市局部交通影响较重。经全力抢排,主次干道渍水在24小时内消退了90%,但南湖、汤逊湖周边地势较低,因湖泊水位满溢,顶托周边,出现较严重持续渍水,持续近一个月,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次降雨中,中心城区共有10余处道路出现较严重渍水,3小时内消退了90%,6小时内全部消退。

退水之迅速除了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应对,全市抽排能力的提升也功不可没。武汉市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是典型的南方沣水型城市,具有雨汛同期、外洪内涝的特点。雨季排渍,主要依靠泵站抽排。

近年来,我市狠补短板,总抽排能力接近翻了一翻。同时,我市还不断加强主干排水通道项目的建设工作,先后新、改、扩建了巡司河二通道、夹套河箱涵、雅安街排水通道、南湖连通渠、红钢一街排水工程、琴断口小河、连通港等一批主干排水通道,进一步完善我市排水防涝体系,提高排水防涝能力。

综合评估现有排水设施的能力,我市能抵御日降雨量150毫米内、小时强度50毫米的暴雨。

表现

发生渍水点不到2016年一半 6小时内基本全部消退

渍水消退,市民回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有网友提出,从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不能不承认规划建设存在不充分或不平衡的矛盾。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武汉刚刚入梅,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强降雨后的次生灾害防治。同时各区继续强化防汛排涝工作,确保城市安全。

下一步,武汉还将加大对次、支排水管网的新、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完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进一步提高区域排水防涝能力。健全更为完善的应对各种突发天气灾害事件的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暴雨,锁定“保安全、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

未来

防汛排涝形势依然严峻 完善设施提升能力将持续推进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黄师师 韩玮 王刚 王谦 郭佳 杨晓雨 王兴华 王晶 汪峥 见习记者欧阳崧 通讯员廖宇智 廉新斌 李军 曾斯 产启斗 倪望明  苏丹丹 邱舒 实习生柴亚娟)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